黄芪主要产于内蒙古、黑龙江、山西等北方之地,在春季和秋季采挖,晒干切片即可入药,味温、甘,入肺、脾经,药用历史已有多年,为防病、提高免疫力、病后恢复、日常保健等作出了重要贡献。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黄芪含有多种有益人体的成分,是中医药界的“优等生”。
黄芪在民间有广泛用法,较经典的是“黄芪泡水”,配伍药材还有枸杞、菊花等广泛种类,使用人群最多,提高免疫力、防感冒,能补中益气。黄芪配白术、防风,治体虚汗多。黄芪与防风、白术、茯苓或*参、白术、茯苓合用,治急慢肾炎水肿,是著名的经方。黄芪与*参、肉桂同用,对溃疡疮口有明显疗效。黄芪对咳喘、肺气不足等气虚症状,效果明显。现代还常用黄芪炖肉于手术后的病人恢复等。
有的地方深挖黄芪功用,与鲤鱼、山药、人参、柴胡、黄精、桂枝、杏红、当归等各类食材、药材分别使用,形成一个个“黄芪+X”的有效经方,为治疗各类病症作出了贡献,也为黄芪赢得了更多声誉。
黄芪只要用对症,优点很多,但自身也有一些缺点,最突出的就是吃了容易上火,或者过量服用导致的体虚。
1、食用后上火,又叫热气、体热,表现为低热、烦躁、口干、舌红、少苔。黄芪一旦用于体热症状,多会出现“火上浇油”的情况,多见于口苦口干、嘴角糜烂、脸部长痘、牙龈肿痛、咽部不适、眼红、尿黄、大便干燥等。为降低上火,需要与寒凉的中药共用,缓解上火问题。
2、过量服用,指不遵医生药方,认为量大一些不要紧,有的甚至一天数十克。刚开始感觉不错,但数日后会出现心慌、烦躁、血压升高、头晕、睡眠质量差等问题。
所以黄芪虽然好,但也不能乱用、过量用,这5类人要慎用、忌用:
1、体热、阴虚的人群,最明显的特征是口苦口干,眼睛发红,这类人群体内有火,黄芪暂不宜用,否则会导致体内上火症状加重,热毒更为盛炽。
2、高血压人群,使用黄芪会使血压出现异常,长期服用会导致不可控。血药主要表现是升高,还会有头晕、头痛等症状,不利于病情控制。
3、妊娠期妇女,在妊娠期间特别是后期,食用黄芪,会使胎儿异常胎动,影响胎儿发育,增加难产的几率。
4、月经期女士,主要原因还是上火,会使静气延长、血量增多,对身体带来不利影响。
5、患肺结核的病人,体内有火,外表症状为口干、咳血、发热,此时食用黄芪,特别是黄芪泡水,是不合适的。
总之,黄芪是中医良药,对症、适量才会发挥最大功效,产生积极效果,否则就会出现一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