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这些常见的参类中药材,大家都知道是可以补气补虚的,可是要具体用来调理身体时又有点困惑了,好像这个药也适合,好像那个药也可以,那么到底哪一种的参药才是比较适合自己的情况呢?
今天就给大家具体介绍一下人参、*参、西洋参、太子参这4种中药材的区别和联系,以便大家在根据自身情况做出合理的选择。
首先,人参,补气最突出,是补气第一药,是补气药中的王者。
人参性温,凡是大汗、大吐、大泻、大出血等气血极度虚脱,甚至病情危重出现阴阳离决之时,单用一味人参大量浓煎,即独参汤,及时复脉固脱,回阳救逆。若大病久病、气血虚弱、神疲乏力,此时也可以用人参补气补血,如八珍汤。
人参微苦入心,可以补益心气、安神益智。在胸闷气短、失眠多梦、心悸心慌、健忘等的治疗中也经常需要用到人参,如归脾汤、天王补心丹等。
人参味甘入脾,为补脾气要药,可以生津液,治疗口干渴,在治疗消渴的疾病中也常配伍人参;脾气虚导致的胃口差、不想吃饭,以及大便黏腻不成形也可以用人参。
人参还可以止血,脾统血,人体各部位的血液在脉道内运行而不流出脉外主要依赖脾气统血的功能,若脾气虚统血无力导致的咳血、吐血、尿血、便血也可以用人参来补气摄血。
此外,人参还可以补肺气,咳嗽无力、咳痰清晰、自汗易感冒等属肺气虚的症状也需要配伍人参,如生脉饮;
人参的温性还可以补肾阳、补肾气,对于久病气虚作喘、呼多吸少的肺肾两虚者也可用人参配伍蛤蚧,如人参蛤蚧散。
*参味甘性平,主要作用的脏腑有两个,一个是脾,一个是肺。
*参在脾可以用于食欲不振、食少、口渴,大便不成形,乏力、身体困倦等脾气虚引起的一系列气血虚症。尤其对那些面色苍白或者萎黄的人群,平时可以适当吃一些*参。
针对一些咳嗽无力、咳声低微、说话没有力气的人,或者是做一些类似爬楼梯、跑步等日常运动就觉得气短心慌的人,也特别适合用*参。
既然*参和人参都对肺和脾有补益作用,两者可以互用吗?*参作用缓和,药力比较薄弱,在治疗一些轻症和一些慢性病的情况下,常常可以用大量*参来代替人参;且人参性偏温,服量过多很容易上火,所以在日常的调理中一般多用*参;但是在治疗一些重症和急症的情况下仍然要选用人参。
太子参也是补脾气肺津的良药。针对脾气虚的情况,尤其是因为胃阴不足、津液亏少的口干舌燥、总想喝水的人,用太子参效果最好。
太子参养阴生津,且其性平偏凉,属于补气药中的清补之品,多运用于小儿及热病之后,气阴不足,倦怠自汗,口干口渴,而不宜温补者。
太子参还能润肺燥、补肺气,针对的主要是干咳无痰或者痰少的咳嗽。
西洋参味甘微苦性凉,具有和人参类似的益气固脱、补益元气的作用。性质偏凉,更适合热病后期及大吐、大泻、大汗、大出血之后的气血亏虚。但西洋参药力较弱于人参。
西洋参性凉清肺热,适用于肺热所致的咳嗽痰中带血、鼻干、嗓子干的人。肺与大肠相表里,大便干结难解、排便困难的人尤其适合用西洋参补气生津清热。身热口渴,烦躁的人,可以合用西洋参和太子参,如清暑益气汤。
西洋参也略有补脾气之功,功同太子参。
以上即是人参、*参、西洋参、太子参的主要概述,可以日常用语代茶饮,也可以在煮粥、煲汤时适量加入少许即可。但即使是日常调理,也应间断服用,不可久服多服。
提示大家: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绝不能仅凭一个症状就妄下结论。且每个人体质不同用药也要具体分析。建议大家如果身体不适,医院治疗,谨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