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经》云:“脾主五味。”因脾开窍于口,其他脏腑之气亦可以循经脉上至于口,口中的异常味觉大多与脾胃功能失常或其他脏腑病变有关,在临床诊治上有一定指导意义。分述如下:
1.常见的异常口味
(1)口苦:口苦多与体内胆汁排泄有关,《内经》载:胆液泄则口苦。”亦常与心火有关。故治以清热解毒。方用小柴胡汤与黄连泻心汤加减:柴胡、黄芩、半夏、*参、甘草、黄连、青皮、龙胆草。
(2)口辣:口辣多由肺热壅盛,上蒸口腔所致。常见于肺火偏盛或高血压、神经官能症。治以泻白散加味:桑白皮、地骨皮、甘草、桔梗、黄芩、百合、天花粉。
(3)口酸:口酸多由肝热之气上蒸于口所致,现常见于胃炎和消化系统溃疡等疾病。当治以左金丸(黄连、吴茱萸),兼口苦可配服小柴胡汤(柴胡、黄芩、姜半夏、*参、甘草、生姜、大枣)。
(4)口甜:口甜是因甜味入脾,当湿热蕴结于脾胃时浊气上泛于口,则感口甜(又称脾瘅)。现认为多与消化系统功能紊乱有关。当治以泻黄散加减:藿香、栀子、石膏、防风、甘草、佩兰。
(5)口咸:咸味入肾,肾主水,口咸是肾虚不能蒸化,虚火上浮的一种表现。多见于慢性咽炎或口腔溃疡,有时也可见于慢性肾炎或肾功能损害者。当治以滋肾泻火。方用滋肾丸:肉桂、知母、黄柏。亦可用治口疮。
(6)口臭:口臭是由胃热蕴蒸,腐浊之气上泛,自觉或为他人所闻的臭秽之味。最常见的为牙周炎、龋齿、口腔溃疡等,或鼻咽部或鼻腔有脓性分泌物,还有的是由于消化不良,胃中有宿食所引起。治以清胃泄热或消积导滞。方宜平胃散:苍术、川朴、陈皮、甘草加焦三仙、石膏、黄芩。笔者常用大黄、白芷,水煎服也有效。若消化不良,口气酸臭(食臭味或称馊)为伤食,多用保和丸(陈曲、麦芽、半夏、连翘、山楂、莱菔子、茯苓、陈皮)治疗。
(7)口淡:口淡无味,纳食不香,多由脾胃虚弱所致。治以健脾和胃。方用开胃进食汤:*参、白术、甘草、白蔻、木瓜、陈皮、焦三仙、鸡内金。
(8)口麻:口麻多由气血虚所致。治宜补气养血。方用圣愈汤(黄芪、*参、熟地、当归、白芍、川芎)加薄荷。
2.验案摘要
案1:宋某,男,20岁,本校学生,年6月10日就诊。口臭半年多,曾服多种药物无效,求诊于余。口臭难闻,平时同学不敢接近,但无牙齿、口腔及胃部疾病,唯大便时有秘结,别无其他不舒,诊见舌苔白而微黄,脉沉稍数。此为胃热蕴蒸,腐浊之气上泛所致,治用双贵丸。处方:白芷9g,大黄9g,煎水频服,3剂即见好转,口臭减轻,继服3剂再未复发。
案2:于某,女,42岁,莱阳人,年10月15日就诊患口苦3年有余,经服小柴胡汤等药均无效,故来诊。患者长期失眠,心烦口苦,伴手足心热,小便赤,舌苔黄腻,脉细数。诊为阴虚火旺,方用黄连阿胶汤加减:黄连6g,黄芩6g,白芍15g,阿胶(烊化)9g,生地30g,栀子9g,炒枣仁30g,水煎服,连服10剂症减,后断续服药月余病愈。
本文摘自《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作者/宋健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