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乙未年乙酉月丁酉日,农历八月初六。
时维白露三候:群鸟养羞。百鸟开始贮存干果粮食以备过冬。
天气尚热,但确实秋天已至,皮肤有点干绷绷的,空气里有干燥的味道。上两天在市场买了两斤*参回来,自己蒸制。
一般在外面市场和药店的*参都是没有蒸制过的,煲汤也只是取个味而已,药效并不大,对于部分粤人来说,未制过的*参甚至有点惹湿。这也就是为什么有时会听到一些上年纪的师奶说:“*参有啲湿热嗰啵”。
其实,蒸制*参在广东广西与港澳地区是传统中医的做法,至于别的地区,我不清楚,就不说罢。三蒸三晒的*参象熟地一样甘甜,通体饱满通亮。大家可医院开的中药里的*参,跟外面市场药店卖的是不一样的,当然,药方中的米炒*参、蜜制*参是另一回事。
蒸制的过程操作非常简单,天气好的时候,最好是无雨的秋天,煮开水后,放*参隔水蒸二十分钟,隔水蒸、隔水蒸、隔水蒸,重要的事要说三遍,因为我有个朋友居然是开水煮*参。
有人质疑过蒸*参会影响其补益作用,事实上,中医早就佐证了*参非蒸制不能充分发挥其补益功效,就像生地与熟地的区别,都有用,但用途有别。蒸制过的*参,更适合岭南地区入药膳。如有质疑,自己亲身试过才知道。
《得配本草》有说:“补肺,蜜拌蒸煮熟”,蒸制的*参有补肺作用。“蒸煮取其补益之性”,既然煲一煲汤水或茶饮是以保健养生为前题的,那么首先要保证选材上有效。
今天说的是*参黄芪沙参红枣枸杞水,清水瓦煲,煲三十分钟即可。不过,如果加排骨下去,多煲一小时,就是非常美味又益气补中的靓汤了。
*参
味甘,性微温。入脾、肺经。
健脾益气,益肺气。
(1)常配制药膳:*参淮山猪腱汤、*参北芪桂圆土鸡煲、*参黄芪当归水等等。
(2)多用于脾胃虚弱所致的疲倦无力,饮食减少,大便溏泄;肺气虚所致的咳嗽、气短等。
本品温燥,兼有热象者不宜单独使用。
(三蒸三晒过的*参,有种通透的蜜色与蜜味)
黄芪
味甘,性微温。入脾、肺经。
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尿消肿。
(1)常配制药膳:固表粥,*参黄芪水,参芪玉竹乌鸦汤、当归黄芪炖鸡等等。
(2)多用于脾肺气虚所致的食少便溏、气短乏力;或中气下陷导致的久泻脱肛、臓器下垂;表虚自汗,气虚不能运化水湿引起的颜面浮肿、小便不利等症。
本品较热,容易助火,有热象者不宜使用。止汗收敛之性较强,表实邪盛者不宜用。补中益气宜炙用,其他多生用。
关于黄芪与*参
山西北面浑源县出的黄芪叫“北芪”,也叫“箭芪”,那儿的黄芪是最好的。黄芪补脾胃,升血压,甚至可以调治胃下垂或者臓器脱垂,效果特别好。
中医在一剂汤叫“补中益气汤”,里面主要的药就是黄芪和*参。
*参,为什么叫“*参”呢?因为它是山西长治的上*地区出的“参”。
《伤寒论》里边,经常会用到人参。比如理中丸,需要人参多少两,然后是白术、干姜、炙甘草,当然,人参不是我们现在吃的东北人参、吉林参、高丽参,绝对不是。
在三国时代——张仲景生活的那个年代,辽东跟中原是没啥关系的,那地方不属于中原地区统治。所以,《伤寒论》里面的人参,都是*参,味道是甜的。如果现在用《伤寒论》的经方开一个桂枝加人参汤,里面用东北人参,就错了。
真正的人参味道是苦的,是入肾、补肾的,大补元气之用,比如抢救已漏元气的危重病人时用。
*参是甜的,补后天之气——脾胃之气,通常与黄芪搭配在一起,无论是茶饮还是老火汤,皆是补中益气之良品。白露之末,可以开始每周一至两次*参黄芪的组合汤水养生了。
(图片拍于今天傍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