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参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中药不传之秘在于用量上篇
TUhjnbcbe - 2020/12/30 15:01:00
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是哪里 http://www.znlvye.com/

药剂学直接关系到方剂的疗效。药物剂量不足,效果不佳,会贻误患者。剂量过大,轻的可以产生副作用,重的可以出现危险,所以,药物剂量决不容忽视,根据原则确定药量到底用多少。《神农本草经》中有云:“若用毒药治病,先起如黍、栗,病去即止,不去倍之;不去十倍之,取去为度"。就是说,毒药当以小剂量起用,病、证缓解就马上停药,如果无效,就加倍用之,再无效,可以十倍用之,什么时候吃、什么时候停止,都应当有度。毒药都应是达到目的,中病即止。除此之外,药物的用量还应根据病的轻重缓解、病人的体质强弱,病情轻的用量要少,病重的用量要大,病急的用量要大,久病的或者体衰弱的就应适当的用量少,孕妇用药应当减量。

中药的剂量大有两个含义:第一个是方剂中的个别药物用量大,第二个是实际服用的量大。我还得加第三个概念,就是方中普遍都比较重的,这是药剂量含义的三个方面。一般来说,用量大的一般是治主病、主证的君药;使药用量也比较大。这不是草药煎服一杯半还是一杯的问题,而是实际服药的量。后面我讲病例的时候再讲什么时候不是君药,也用量较大。

比如桂枝汤,辛温解表的,而桂枝加芍药汤,它们的方子是一样的,倍加芍药之后,不但能辛温解表,还能止腹痛。所以一个药的加量,一个可能就是把整个主症给变了,一个可能就兼治了别的症状。由此可见,正确掌握药物剂量的重要性。

方剂的实际服用量也直接影响到方剂的使用效果。我有时候在治一个病的兼证的时候,发现它跟这个病的病因有关,但它又不是主证,可是症状又很明显。我是搞肾病的,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肾病学术带头人。我治肾病用类方,治肾八法,我都用地龟汤来变化,但是遇到患者肿得厉害的时候,虽然君药熟地我会用到30、40g,茯苓用到80、g,用量大。对于重病来说,比如利尿药,不必加四个或者五个的,那样的作用倒缓,辨证之后认准了一个药或者两个药,用量别大,取得的效果就会非常好。从方剂来讲,药味少,药量大,作用就好,作用就比较及时。方子大,药就比较乱,就没有药味少、用量人的效果好,但是它比较平稳,不易出现不良反应和副作用。所以说大方剂和小方剂也是有区别的。所以药物剂量含义的三方面,都得注意,绝对不可忽视。

既然提到了剂量,就要研究一下古代的度量衡,过去文献上都是几两,后来又是几钱,现在是克。这个不得不认识,但不是我今天讲的主要内容,我只是根据古代的和今天的度量衡,讲一下我认为合适的,同时也是咱们中医界比较多的人认同的度量衡。从文献上而不是实际上讲,剂量古大今小,古代的用量大,现代的用量小。所以看古文献,不能人家用一两你也用一两,而是要研究一下度量衡,不能照搬。比如明、清时期,主要是明代的,李时珍认为“古之一两,今之一钱"。同样是明代的,在他之前的张景岳就认为“今之六钱,古方一两”

之所以提出这两个,是因为特别是在高等院校,从老师到学生都是注重经方的,也就是《伤寒杂病论》中伤寒杂病这一块,而且就社会上中医学界来讲,用经方的人也不在少数。明朝以前的没有,我所举的例子就是明朝,距汉代有近千年,所以还是更接近汉代的度量衡。最早的有王莽,他认为度量衡是:一两等于四钱八分,按现在的克数来说相当于15·3g;一升等于现代的m1。之所以举这个例子,是因为我们现在也是吃汤药的,他的一升就相当于现在的mL给孕妇用药,药量要相对的小,否则可能会引起流产。中药对孕妇可分为禁用和慎用两项,禁用即一般的都不能用,比如有毒性的药和破血的药,红花、大戟、牵牛;活血的三棱、莪术;利水的水蛭、虻虫;芳香的麝香,这些一般都要禁用的。但是什么都没有绝对,当病人非常急的时候非得用这个药,也可以用,那就得看大夫的水平了。慎用药,如桃仁、红花、附子、肉桂、半夏、冬葵子、车前子,还有许多利尿药也是可能引起流产的。什么事情都是有例外的,比如半夏,它是慎用药,但是半夏在治疗孕妇病是最常见的,孕妇的第一大症就是怀孕后的恶心呕吐,用半夏治疗妊娠呕吐往往效果很好而且没有流产之弊,所以我也很常用。就像《内经》所说的:“有故无陨,亦无陨也",说白了就是有邪无弊。后面我会讲到我使用虫类药和毒性药。我刚才讲到《神农本草经》说“不去,十倍之",不伤身体的原因就是因为有邪无弊,症状好了,邪去了,马上就停止。前年,同仁堂有些连锁店可能进药不规范,媒体给同仁堂曝光说中成药有些毒性太大,特别是朱砂超标。同仁堂就此举办了一个正确使用毒品药物的必要性的讲座,是让我讲的课,同仁堂所有的连锁店以及大公司以及海外的连锁店的人都聚集到一起了,我那次讲的方子举例的药,就是有邪无弊,无邪才损脏,所以这一方面就要凭你的经验和功底了。

还有黄连,苦寒药往往有一定的泻下作用。苦寒药里唯有黄连是坚肠胃的,它对胃肠不但没有泻下作用,还有强脾胃的作用。我有一次给一个患者开方子,黄连才用了9go他去外面听大名人说这方子开得挺好,就是黄连太伤脾胃了。我当时就跟他说:“你这大夫不是特别有名、水平高,而是水平比较差的,黄连是厚肠胃的,怎么会损肠胃呢?你知不知道黄连素?黄连素就是治泻的,它怎么会损肠胃,而致腹泻呢?”任何药都有它的特殊性,所以大家在学习中医的时候,除了要熟悉它的主治,还要看多数的文献,历史前沿的文献对药物有不同的评价,对药物治疗的范围也有不同的记载。我很快就会出一本中药书,内容除了各味药、虫蚁药的特点、相同药物的对照,还有不同的中药随着不同的方法进行炮制后功能疗效的不同改善,特别是同类药有什么区别。比如桃仁、红花可以一起用,那么什么时候用红花?什么时候用桃仁?桃仁、红花这两个药小量都能活血,大量的时候就是破血药,但是红花是活全身之血,桃仁是活局部之血。大黄廑虫丸干血痨,如病位在胞宫,用桃仁而不用红花,这些在我的书中都有对比。再如广郁金、川郁金,大家都知道郁金是气中之血药,那么广郁金和川郁金又有什么区别呢?我只是在这里给大家举个例子,大家对药物应该正确使用。

再有一个问题,药物的实用量喝多少合适?怎么才能煎到合用量?从文献规定,一般的药加水要加到熬好了的药的五六倍。如果是补药,壳类药、根茎、矿物石的药,要七八倍的水,感冒类的,用四五倍水,但是不知道他用什么锅煎煮,所以也不好说。我一般都跟人解释,你自己熬药,我不知道你加多少水,也不知道火大火小,总之一服药煎两煎,合起来最多不要超过m1,就是我刚才讲的剂量的两合,每次ml。

我开药,一般都要求患者自己煎药,煎药的方法,这些方面也不是完全固定的,比如治泌尿系感染,我过去有一个清肾丸,医院内部制剂,治尿频、尿热、尿痛,下焦湿热。我的衡量在于患者一天一夜有多少次排便,有三个等次:几次,十几次,二十几次。如果是十五次以上的,我让他一天吃三次,晚上睡觉前吃一次,早晨起床后吃一次,中午两点以后吃一次,等到尿一天一夜少于十次的时候再改成一天两次。我的药并不变,药量也比较大,就让他多熬点儿分三次吃,往往就取得很好的效果。

我用三石汤治疗发烧,效果特别好。我是3年北京和国家防治“非典"的专家。在北京我用了三石汤治疗发烧效果很好,好多单位都使用了。4年北京有7例“非典"医院住院。那时候是头一年吴仪总理在中南海召集我们去开会,我当时是北京主要汇报人。那时候,吴仪总理提出来能不能个体治疗,不必都用一个方子治疗,那7例患者都是个体化治疗的。有一个发高烧的病人,是一个大学生,烧得厉害,体温经常是41℃以上,他还不相信中药,我得给他做工作。一开始吃的时候效果不好,我就让他每隔20分钟吃40m1,药就一直那么煎着。我们当时是两三天去看一次,当我第二次去的时候,他的体温就正常了。关键就是让患者频服。

下面我讲一下关于药物剂量的概念和一些注意事项,正确使用药物剂量5,中药不传之秘在于用量、的依据,这里面我一共列了12条·

1·因气候、地理、性别、体质制宜;

2·熟悉历代度量衡及药量度量衡的演变;

3·根据药物的质量(产地、野生栽培、代用品);

4·根据药物的毒性;

5·根据临床的主病主证;

6·根据药物的使用目的;

7·根据辨证论治的精确;

8·根据药物的配伍反佐;

9·根据药物的煎煮时间;

10·根据药物的前者工具;

11·根据历代前贤用药的体会和相关文献;

12·根据自己的用药经验和临床体会。

第一个和第二个其实刚才我已经讲过了。另外就是药物的产地,中药很注意道地产品,它的效果就是要好,如果这个药你没用道地的,那么量就要适当增大一点。治主病、治主症用量必须要大,因为那是病的主要矛盾,主要矛盾解决了,次要矛盾就可迎刃而解。所以治主病、治主症的是君药,方子中的君药必须得用量大。当然,这些方面都需要辨证精确,学中医最难的就是学辨证。另外,过去80%的药材都是野生药,现在的药材90%以上都是栽培药,栽培药的效果肯定没有野生药的效果好,所以,用现在的药,剂量就应当加大。比如《药典》里的药,都是按照古代的标准,都是野生药。比如黑丑、白丑,过去你用到6g,者就会拉肚子,但我现在经常用到20g、25g,患者也不会腹泻,差距就是这么大。比如大黄,你用酒大黄用到10g,大便干的问题还是解决不了,所以这些问题也应该考虑到。

煎药的工具我刚才说到了,现在是用煎药机煎药,就煎20分钟,而且还是在一个大锅里头煎。所以我觉得相对来说,用量都应该大一些。个别症状,比如我刚才讲到的茯苓,针对的这个病不是主症,但是它这段时间的症状特别突出。比如说治肾病的时候失眠比较明显,就加炒枣仁60g,出现阴囊潮湿的,用海金沙30g,比如肩背疼,就重用片姜黄,用到30g、40g,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它也不是君药,就用一味药解决个别兼症发病比较明显的,这样的药也需要用重量。

前面我都是讲的我用药用量重的一些方面。虫蚁药我是最爱用的,我的流派是:肾龟地,气黄芪,类方、虫蚁更惊奇。在临床上,补气药我主要是以黄芪为主,补肾我用熟地和龟板一类的药,还有类方以及虫蚁药也非常爱用。所0主流方面,除了虫蚁药之夕卜,像黄芪、熟、龟板,我的用量都是很大的。

我用药用量比较重受影响的几个方面:第一,我三年级在门头沟实习的时候,医院,有一个叫苏向阳的老师,他是我们学校医史教研室的主任,那时候叫组长,后来又是儿科教研室组长。他是天津第一名中医,医院了。他爱用活血化瘀药,他跟我说了几个药,他就跟我介绍江南铃医,所谓“铃医"就是走街串巷卖药的,都用大拇指穿个铃铛,铃医就是从那丿I三两就是有三个药都是一两,还有一个三钱,还出来的。他有几个“三两三有三分。他有很多用三两三的药,比如说“疼痛三两三",就是当归一两,川芎一两,金银花一两,炒山甲三钱,还有三七面三分。他当归、川芎和金银花都用一两,我上学的时候,要说当归用一两还可以,但是川芎用一两谁都不会相信的。我医院实习,被分配到了新疆,那些老中医就说用量大可以,但是也不能把川芎用到30g,我心里想我早就用到了30g了,效果特别好。还有一本书《辨证录》,比如说头疼,别人用什么药,我用什么药,都是对比着写的。他用的药,药量都很小,第一味药几乎都是一两。比如说导火汤,治肚子疼,夜间发热明显,很简单,就抓住肚子疼发热,就用玄参一两,生地15g,车前子10g,甘草10g,就这个方子,以后你到临床上去用,特别好用。所以我就主要受这些方面的影响。

在讲方剂讲桂枝汤之前,我还要重复讲一下我的学术思想:师成方,泥其法,不拘其量,不拘其药,不泥其量。我学他的法,但是绝不能死搬硬套,药是可以变的,药物的量不拘泥,这就是我一直遵循的学术思想。咱们看病要用方,现在我看像我这么大年纪的人,从我们有大学开始,66年人学的,就咱们学校第一批,从他们现在看病来看,好多人都不怎么用成方,都是凑药。一个人的经验,一个人的水平是有限的,你得借鉴那么多历代名家,文献那么多,谁都有好多方剂,有效的方剂流传到现在还在用,比如六味地黄丸。

《医林改错》那个小册子上的那一系列的逐瘀汤,直到现在还在用,效果非常满意,让大家信,这就叫道臻千古更光辉,不管传到什么时候,只要它有效就永远也传不丢,所以方剂必须得用。有经验的人可以自拟方,或者用经验方,自拟方、经验方都是通过多少年临床观察有效的方子,它也有处方的规则,君、臣、佐、使都有,所以必须得用方。我经常说中药有数方无数,方子有很多,但中药可以查到它的数,方子的数有多少直到现在也没有人统计过。我经常对我的学生说“人间生怪病,中医有奇方"。背的方子多了,不管你遇到什么病,总会有一个方子的治疗效果好。那几味药,你看起来很平常,但是组合在一起就会有特别的疗效,这就是中医的特点。所以说必须要用方,用方就必须要背。我毕业的时候差不多能背0张方子,有一次我在给全国优秀人才讲课时我说我能背多张方子,有人就说方剂上一共才多张方子,那其他的方子是哪儿来的。讲课的方子都是这一类的典型,是教学用的,一个方子有5,中药不传之秘在于用量好多类方,一个二陈汤可以变出好多方子。你们看过医学大词典的话,就知道一个四物汤可以变化出多个方子来。每本书上都有好多方子,所以大家才要注意方。西医看病用药,中医看病要用方。西医治病就是用药,而中医治疗是以方子为治疗单位,病人来找我看病,一会儿说这,一会儿说那,我就等他说完了再解释,一下他就满意了,我看病,不是你说一个症状我就给你加一个药,你把你的症状都说出来,我根据中医的辨证给你找出病因,从病因上来治,没有病人不满意我这个答复的,所以他也就不这么问了。所以,必须要用方。

接下来我讲桂枝汤,桂枝汤剂量有三个,《伤寒论》原文里桂枝的用量是三两,我们上学的时候学到的是三钱。我毕业的时候跟刘渡舟老师在山西待了一年,三钱是我抄的刘老师的东西,他的依据是全国伤寒教研组开会时全国的

伤寒大家共识的剂量。10g是我自己的用量,这个还是限于10年前我的讲稿,现在我还是有变化的,至于桂枝的用量三两还是三钱就不深究了。

我看病从来追求对方剂的扩大使用,所有的类方是在此基础上,我的好多经验方也是以此为基础。扩大使用方子,起主要作用的是君药。我学方剂和看书的时候除了背下这个方子、了解这个方子之外,我还特别注重对君药的学习。桂枝汤的君药就是桂枝,桂枝汤这个方剂我就不讲了,大家都非常熟悉了。我讲一下桂枝的作用,第一,桂枝为太阳引经药,与芍药配合能治太阳中风,桂枝汤证,恶寒发热等。第二,桂枝汤能达四肢,可以治中风关节酸痛。四肢引经药最主要的是桂枝,桑枝是偏于走上肢而不走下肢。它还可以治肢节酸痛,风湿病也经常使用,比如上肢发凉或者疼痛尤其是发凉的时候,我经常用桂枝用到30g,此时就得重用。第三,桂枝可以壮阳,治心下水饮,桂枝能够壮心阳,比如苓桂术甘汤。第四,桂枝汤配芍药加饴糖,可以治中虚腹痛,这都是建中汤的方子。建中汤我注重用黄芪建中汤,我并不满足,自己加了*参,叫参芪建中汤,治中虚。建中汤在讲义上就是在小建中汤的基础上治中不足,中不足就是阴阳气血虚。第五,桂枝配茯苓能治膀胱蓄水;桂枝配桃仁,治胞室蓄血。只有了解它的主要应用,才能够发挥运用。所以,整个的桂枝作为君药,它的功用就是解表调和营卫,温阳化饮。桂枝重用的时候多用于治疗风湿病。

第二个讲小青龙汤,方剂和上面一样,因为大家很熟就不再赘述,我今天主要讲它的用量。麻黄用量为10一30g,当然这是炙麻黄。我用小青龙汤治咳嗽的时候,辛温解表一般就用10g,治喘的时候用量大,我可以用到20g、25g、30g。在这里我举一个病例,我毕业的时候被分到了新疆,其中在石河子一柴油机厂有一个赵厂长,他是解放军下去的,有哮喘病,医院治疗很少有效果,到新疆之后遇到我了,找我看病,我就给他用的柱枝汤。加上刘渡舟老师给我讲的,治喘必须加人参蛤蚧、沉香、煅磁石,特别是老病必须得加,我就是这么给他用的,效果很好。后来他们解放军就被调回来了,比我早回来一年,我是年回来的。我到北京找老朋友第一句话就问他哮喘怎么样了,他说好了,还说回来之后就一直吃的我的药,但是有一点,就是抓药的人把10g麻黄加到了30g,吃了之后效果特别好,基本就没再犯过了。所以我现在治喘,用麻黄,不管是有寒的、气虚的用桂枝汤,还是有黄痰有热的用麻杏甘石汤,都是重用麻黄。用小青龙汤不管是治咳还是治喘,我必须得加杏仁,杏仁是降肺气止咳平喘很好的药。我现在用杏仁,一般的咳嗽得用20g以上。你们回去可以用一用,方子里什么都可以不改,就把杏仁用量加大,效果肯定好。至于杏仁的小毒性,不必害怕,也是有邪无弊,而且现在的人的体质跟古代不一样了。医院院长刘清泉,他很欣赏我的用药用量,我原来用川芎茶调散用川芎用到30g,他现在能用到60g,也没见什么副作用。他用杏仁也经常用到30g以上,每次都说用了效果特别好。他不是我的学生,但他在外面说跟张老爷子念的私塾,他也是挺有气魄的一个人。个别药用量大,确实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些是治喘必须重用的。

麻黄它的主要作用就是发汗平喘,利尿化结。麻黄与桂枝同用能发散,即麻黄汤。麻黄、杏仁同用可以治哮喘。麻黄和石膏同用治肺热,麻杏甘石汤,俗称“寒包火",里面有火外面有寒。从刘渡舟老师那里学的,治喘要加人参、蛤蚧、沉香、磁石。蛤蚧和磁石都是纳肾气的,肺主降,肾主纳。喘咳时间长了或者一开始病就重不必太久,也可以造成肾不纳气,这两味药效果都很好。人参当然是补肺气的,沉香往下降肺气。人说“内科不治喘,外科不治癬,治喘治癣丢了脸",这就说明这个病特别难治。我现在治癣一般效果还可以,但我现在绝对不怕喘,就用这样的方子治喘,效果都是非常好的。医院出门诊的时候,有一个老年人,看着没我年龄大,也就比我小几岁,他是一个工厂的大夫,他的喘特别厉害,坐着推车都得趴着,他是搞西医的,我就用这样的方子治疗了大概有20次左右,他所有的症状都减轻了。他自己就说,我是搞西医的,但我也相信中医,但是从没碰见过中医治疗他的病有效的。他儿子跟他一起过来的,说他还是痰多,老爷子跟他一起过,他妹妹们也照顾不了平时来了就给他买好吃的如肉类之类的,油腻的特别多,他父亲还特别爱吃怎么说都不行,但是他一吃这些就痰多。病人家属很有意思,跟我说您给他看病,只有您跟他说才管事。我把这道理给他一解释,他吃得就少了,那痰自然就少了。鱼生火,肉生痰,白菜豆腐总平安,肉是生痰最厉害的。

下面我讲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细辛汤这个方子我就不讲了,这是常用的,我这里重点讲的就是细辛。细辛的功效是发表散寒,温肺祛痰,祛风止痛。它的主治......(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张炳厚,国家级名老中医,首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全国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导师。

张炳厚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药不传之秘在于用量上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