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肿瘤的治疗仍以手术、放、化疗及靶向治疗为主,虽然近年来这些方法对减少患者肿瘤负荷及短时间延长生存期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对患者长期生存率的进展并不大,肿瘤术后的复发与转移仍是临床治疗的难题和重点。临床上原发肿瘤根治性切除后,患者体内其实仍存在微小瘤灶或微量肿瘤细胞,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既没有被机体清除,也没有增殖生长。但这些微小瘤灶或肿瘤细胞仍具有增殖潜能,可再次增殖,从而导致肿瘤复发或远处转移。中医防止肿瘤术后复发和转移治疗上强调“扶正固本”用自己的免疫对抗癌毒之邪。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对于疾病的不同时期和阶段都应该注意顾护脾胃之气。著名医家张景岳说:“脾肾不足及虚失调之人。多有积聚之病。”《外证医案》中也明确指出:“正气虚则成岩。”由此可见,正气虚弱是恶性肿瘤形成和发展的根本条件。肿瘤细胞相对于人体来说为邪,而人体正气应驱邪外出,若正气虚,无力抗邪,肿瘤细胞就不断滋生,正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临床常可以选用具有补益中气的药物,如:生黄芪、白术、党参、太子参甘草黄精、生山药、白扁豆等;健脾益气法可以应用于肿瘤发病的不同阶段。
肿瘤中晚期患者,由于痛毒之邪气日趋旺盛,正气日益亏损,患者多出现乏力、发热、口干、便秘、自汗出等诸多气阴两虚的临床症状。而且临床上的放射线治疗是一种带有“火热”性质的物质,长期作用于人体可产生很强的伤阴症状,临床上长期接受放射线治疗的患者多出现口干、口苦、口渴、咽喉疼痛、周身乏力、失眠等气阴两伤的虚损证候,因此,在治疗上也多采用益气养阴的治疗方法。益气养阴法临床常可以选用具有益气养阴功效的药物如;太子参西洋参、南沙参、北沙参、麦冬、天冬、石斛、天花粉、鳖甲等。
恶性肿瘤患者到晚期,伴随着骨转移或者其他部位的转移等,多出现腰酸膝软,头目眩晕,形体消瘦精神萎靡,等肾虚症状。同时长期化疗的患者,也容易出现因化疗药物引起的肾毒性症状,如耳鸣、头晕、腰痛、尿频、乏力、腹泻、便秘等,皆可从中医的肾虚论治,采用健脾益肾法进行调理。健脾益肾法,临床常可以选用具有补肾健脾功效的药物如:枸杞子、牛膝、女贞子、菟丝子、肉苁蓉、补骨脂、熟地黄、黄精、何首乌等。
无论是对于放射线治疗引起的不良反应还是化学治疗引起的不良反应,中医药都主要在临床上以固本扶正为主要治疗原则,选取益气养阴、补益肝肾、温阳、滋阴、养血等多种以扶正为主的治疗方法。通过改善患者免疫系统功能低下的微环境,也就相当于我们中医的“正气虚损”为主的环境。中医药采用扶正为主的中药干预可以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达到一个预防肿瘤转移复发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