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媒体的崛起,写作能力成了值得很多人傍身的基本能力。经常听说别人写了一篇爆文几千块的收益,一篇卖货文有上万的收益,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高收益的带动下让写作技能成了香饽饽。
大家纷纷想找各种大咖学习写作,写作训练班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培训之后有些人发现文章还是没写好,或者写出来的文章没人喜欢读。
其实,我们学写作,不能只顾着学习文章的写作套路,而忽视了写作最容易犯的基本错误。
在这里给大家推荐一本教你写作的入门书籍,它是布兰登.罗伊尔所著的《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这本书是美国常春藤名校入学考试必备读物,可见它的实用性。
布兰登.罗伊尔从哈佛大学毕业后,他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这套实用的写作方法,希望帮助写作新人少走弯路,少犯常识性错误,尽早学会写作技能。
他总结出大家常犯的三点写作错误:可读性差、语句冗余、逻辑混乱,又教给我们相应的解决方法,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
写出来的文章让人读不下去怎么办?
写作和演讲都一样,其实就是一种表达方式,而逻辑出问题的话,通常是结构出了问题,导致作品前后矛盾,无法自圆其说。
最近有个小伙伴找到我,希望我看看他写的文章为什么拿不到原创标志。我打开链接通读了一遍,发现他的文章一会说心理学定律,一会说2个秘诀,最后又强调了1个核心。我都有点读不下去了。因为我根本弄不明白她要表达什么。
他本人还说自己每天努力的写作,眼看着当初一起学习的朋友们不仅拿到原创,还都开始挣稿费了,而他什么成绩也没有,非常失望。
他的问题很明显,逻辑主线出了问题,因为他的文章没突出重点,读者也不知道他到底想要表达什么。他自己也说感觉驾驭不了自己写的文章。
写作时,最常用的逻辑结构是金字塔结构,实际上就是先写结论,再把观点、重点和结论放在文章的最前面。其实,我在写文章的时候,为了让文章读起来顺口自然,就经常用金字塔结构,突出一个主题,在展开论述。
通常来说一篇成型的文章由这几个部分组成:引言,正文和结尾。从引言开始提出文章的观点,在正文论述观点,结尾总结升华,正文是主要的部分。就好像一个人,有双腿,身躯,双手和头颅组成。身躯相当于正文,是一个人的主要部分。
我还曾经帮初入门写作的朋友点评文章,发现她的文章破题部分写的特别长,字数占了篇幅的1/3。这样的作品就像显得比例不协调,脑袋特别大,身体又特别细小,有点畸形。
并且,写文章的时候,巧妙的使用呼应主题的句子,会让文章的逻辑性更强。如果大家仔细观察某些致用类书籍,会发现书籍中很多句子都会标黑加粗,加粗的句子就是主题句。比如说你想描写最近的热点澳大利亚大火,那么你文章的第一句话可以这样写:燃烧了4个多月的澳大利亚大火造成了28人死亡,5亿只动物被烧死。然后再写什么原因导致的大火迟迟不灭?大火造成了什么样的反思。
让我们的文章看起来更有逻辑的一个小技巧可以多用连接词,常见的转折词有这样几类:
表示对比:然而,但是,相反地,令人意外的是
表示总结:所以,因此,总之
表示说明:其实,首先,其次,例如
表示递进:而且,换句话说,可以说,
有时候我帮别人点评文章,尤其是一些新手的文章问题很多,但是我通常会先说优点再说缺点。例如,你这篇文章破题案例非常吸引我,但是结尾的升华还差一点,如果能引用一个名言警句效果会更好。可以说,转折词之后才是我要表达的重点,转折词有时候就想缓冲垫又像指南针,指示大家前行的方向。
我们写文章的时候,一定要先弄清楚目的地是哪里,在出发。不然的话,走错方向就会发生南辕北辙的悲剧,走的越远,付出的代价越大。
怎样才能写出走心的文章?
提供具体、精准的论证
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里面,我最喜欢的还是曹雪芹书写的《红楼梦》,我觉得这本书最厉害的地方是进行了大量的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推动故事的进展。
所以,想要提高文章的可读性我们可以提供具体论证。比如我前几天写的一篇爆款文章《各大卫视跨年晚会被吊打:时代抛弃你的时候,连一声再见都不会说》。
我说了B站的跨年晚会搞得好,所以我在文章里面具体的描述了晚会的节目,还搭配了很多晚会的图片,以及分析了问什么这场晚会这么受欢迎。读者看了之后对整台晚会一目了然,纷纷表示要去看晚会。
把事情说清楚
提高可读性的第二个方法是要把事情讲清楚。很多人写东西的时候,对事情的经过不愿意重点来描述事情的经过,反而喜欢一直议论整个事件。整个的结果导致读者完全没搞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也看不进去你的议论。这样的文章很容易写的自嗨,自由作者越写越兴奋,其实没什么人读。
在恰当的地方,使用名人名言和警句
提高可读性的第三个方法是引用金句。文章的金句,就像恰到好处的按摩,可以缓解读者的阅读疲劳,保证读者能尽可能完整的读完文章,而不是只看了开头,认为毫无含金量而关闭页面。
但是,金句的使用要谨慎和恰当,不要一篇文章金句泛滥,好几个金句堆砌在一起,反而显得文章生硬,让人读不下去,我们只选一个最合适的金句就好。实在没有合适的金句宁可不要用,也不要拉郎配。不恰当的金句如同封建社会的婚姻一样,毫无幸福可言。
好的版面,也会增加文章的美感
提高可读性的第四个方法是美化排版。
假如你看到一篇文章,文字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也没有一张图片,你的心理什么感觉?会不会想要关掉?所以说,排版是特别重要的事情,但又容易被很多写作新人忽略。
尤其是你想要给别人投稿,一定要研究好这个平台的排版规则。并且,在日常写作的时候就要养成排版的好习惯,通用的排版习惯有:小标题加大字体、加粗;金句或者观点加粗;一篇文章匹配至少3张图,图片要与文章内容相贴合。
语言要精炼,不要反复絮叨
在仪课上,老师都会告诉我们:正式场时,全身的颜色不能超过3种。如果你穿了画画绿绿的好几个颜色,会给人留下你这个人不稳重,不靠谱的印象,影响别人和你的继续合作。
其实我们写文章是一样,一个意思翻来覆去的说,会让人觉得难以下咽,或者干脆不想继续读了。而现在新媒体领域,一切指标都是根据你文章的阅读量老衡量。
《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对于避免语句冗余也提出这几个建议:
少用长句,长短句结合
写文章和开车差不多,要懂得变换节奏,长短句结合。有些作者的文章里面,一句话有几十个字,如果一口气念出来的话,气都要喘不上来了。所以,好的文章句子应该节奏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
汪曾祺在《草木人间》中的这段话:我本想把这棵山丹丹带回呼和浩特,想了想,找了把铁锹,把老堡垒户的开满了蓝色党参花的土台上刨了个坑,把这棵山丹丹种上了。
减少限定词
很多新手喜欢把华丽的辞藻堆砌在一起,以为这样会显得自己非常有水平。还有一些新手的作品里常常喜欢加很多无用的限定词。比如“没有经验的实习司机”,新手本身就代表没有经验,“没有经验”的限定就是多余的了。所以,我们很快写出一篇文章不重要,还要学会修改文章,删除冗余就是一个基本功。
其实,好的作品非常注意文章的遣词造句,往往无法增减一个字。杨绛先生的《我们仨》就是例子,通篇没有多余的修饰词,但是该断句的地方就断句。读起来让人感觉非常舒服。
初学者们一定要接受自己一开始写的不好这个客观现实,再分析别人的文章,不厌其烦地反复斟酌,修改自己的语句。这样才能提升自己的文章水平。
善于使用平行的句式
平行句式就是相似的内容,用同样的表达。比如你跟朋友说:我昨晚吃了苹果、橘子、菠萝。但你肯定不会说:我昨晚吃了苹果,我昨晚吃了橘子,我昨晚吃了菠萝。
作家王尔德还曾说到:今天早上我拿掉了一个逗号,下午我就把它放回去了。
可见大作家创作自己的作品时也不是一次成功的,他们也要经过反复的修改。就如同就要像一个优秀的服装设计师一样,该修剪的地方就要大胆修剪。写出好文章要靠整个写作系统的支撑。如果你想持续稳定地输出文章,就要熟练掌握文章的趣味性、结构性、可读性这几大要素。
只要我们修炼好写作的基本功:精简的语言,清晰的表达,接地气的内容,总有一天我们的文章会受到读者的喜欢。
最后,写作不是一个瞬间爆发的事情,而是长期主义下的结果,成为写作高手更是需要坚持不断的输出。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也会成为一个写作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