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有次跟一名中医文化学者交流,他提出一个很好的看法,那就是把健康比喻为一个城寨,不仅仅有风暑湿燥寒等外邪想打败它,也有内在的不足,从而产生气血不足、脏腑虚弱的“内乱”。
所以为了保障健康,不仅需要能攻城拔寨的将军偶尔清除外邪,也需要一位“守城之官”帮助以安定后方,达到内外协调的目的。这个比喻很好,用朴素易懂的语言说出了养生的本质。
养生就是提升自身的正气,抵御外邪,同时安顿脏腑,平息不协调而产生的“内乱”,作为一名中医文化的传承人,这让我首先想到一种养生之物,它与人参齐名,廉价缺是“补养之长”,可以被誉为健康的“守城之官”,充盛气血、元气,益肺补肺,振兴脾胃,养筋骨,减糖等六大益处是保障健康的基础。
这种养生之物就是黄芪,按照植物的品种不同分为蒙黄芪、膜荚黄芪,两者养生之功相同,所以不必计较,除此之外还有木黄芪、岩黄芪、梭果黄芪、多花黄芪,这一类养益之力较弱,可做它用,应当加以区分。
在《神农本草经》中把黄芪命名为“戴参”,认为与人参齐名;《本草纲目》中李时珍说黄芪是“补养之长”;《理虚元鉴》中认为养生如用兵,与前边提到的那位学者的看法类似,认为人参是“攻城之将”,黄芪是保障健康的“守城之官”,两者各有所长。
古代本草类书籍中对黄芪的美誉很多,也有很多学者提到它的养生益处,而个人认为张仲景所著的《金匮要略》中一句话说得很好,那就是“急则缓之必以甘,不足者补之必以温,而充虚塞空,则黄芪尤有专长也”。
在《启源》一书中用朴素易懂的话语说出了黄芪的本质,认为“其用有五,补虚不足,一也;益元气,二也;去肌热,三也;疮疡除脓定痛,四也;壮脾胃,五也”。其实限于当时得到局限性,还有很多益处没有被书中提及。
时至今朝,总结前人的成果,加之科学的论证,认为黄芪的主要养生益处在于“补气升阳,益气固表,行滞通痹”,而这句话说的很笼统,所以我要从实际的应用方法出发,按照黄芪的益处分为,从六个方面给大家详细的说一说。
一、用黄芪养生可以健脾养胃。
黄芪的特点是四气属温、五味属甘,走脾经,善于补益脾气、升举中阳,而“中”的意思是脾胃,因为脾胃居于中焦,其功能上也“处在”五脏之中心,故此。正如《本草正义》说黄芪“中气不振,脾之虚弱,清气下陷者最宜”。
1.如果脾气虚弱,则脾胃的运化减弱,从而有饭量变小、肚子感觉胀、大便不成形甚至稀薄、没有力气容易疲劳、脸色发黄等亚健康表现,轻者可单用黄芪,稍明显的可用黄芪与党参搭档。
如果脾胃虚弱以大便稀薄不成形为主要特点,可用黄芪与白术一起泡水喝;如果还伴有肚子经常咕咕叫、大便虽然急但并不多,小便发黄的特点,可用黄芪与柴胡、当归、益智仁,共同达到健脾止泻、调气调血的目的。
如果是脾胃不健而湿气偏多,特点是感觉酸重、甚至是以“懒”为表现,养生可用黄芪与人参、白术、羌活、独活、泽泻,达到补脾易胃升阳除湿的目的。
如果脾胃有虚寒之气,也是因为脾胃不能健运,从而寒气内生,养生可用黄芪温中补虚、桂枝发散寒气。
2.气的生成与脾胃的关系最大,虽然肺、肾均有参与,但相较于脾胃还不能相提并论,因此脾胃有“气血生化之源”的说法,如果脾胃虚弱则气不足,再者脾胃能引导清阳之气上升。
如果脾气虚弱,清阳之气不能很好的上升,则就是“中气下陷”,主要特点是脏器的偏于下垂,养生常用的方法被称之为“补中益气”。
这四个字也是这个组成方法的名字,出自《脾胃论》,是由黄芪、人参、白术、升麻、柴胡等组合在一起,古籍中提到党参可代替人参,因此现代多是不用人参而是党参,但个人认为还是根据体质来定,有些人还是按照原方法为好。
二、用黄芪养生可以补肺气。
黄芪不仅走脾经,还走肺经,能补肺气,适合肺气不足而有的亚健康。如果是日久的喘嗽,并且以肺气虚弱为根源,特点是气短而容易疲劳、咳而有痰,养生可用黄芪与紫菀、款冬花、杏仁益气益气化痰定喘嗽。
如果是脾肺两个脏腑虚弱,以咳喘、气短、痰多并且清稀而色白、很容易疲劳、懒言、吃的少且大便稀薄为特点,可用黄芪与党参、茯苓、紫菀、陈皮煮水喝。
如果是脾肺两个脏腑虚弱,并且平日里就是虚弱,表现为经常的精神倦怠、没有食欲、白天的时候容易出虚汗、容易感受风寒或者风热,这一类人养生可用黄芪与党参、白术、龙眼肉,用以补脾益肺、固表、养心安神。
三、用黄芪养生可以止虚汗。
出虚汗属于是“卫表不固”,白天则阳在外、阴在内,阳气不足就容易白天出虚汗,称之为“自汗”;晚上睡觉之后就是阴在外、阳在内,阴气不足则睡着之后出汗多,睡醒则止,称之为“盗汗”。
1.如果是自汗也有很多种,如果是脾肺气虚、卫表不固,从而津液外泄,常见于自汗,尤其是活动后更多,此外还有气短、易疲劳、不耐风寒的特点,养生可用黄芪与麻黄根、浮小麦、牡蛎,用以益气敛汗固表。
如果是自汗的人还怕风、容易感受风寒或风热等表邪,养生可用黄芪、白术、防风;如果是阳气不足而自汗者,特点是汗出不止、不论是精神还是身上都很倦怠,养生可用蜜灸过的黄芪与炮附子搭档,用以升阳。
但是这个方法用起来很难掌控,原因是附子有比较大的毒性,而且通畅来说附子与黄芪是等份的,少则无益,多则毒性太大,掌握一个度很重要。
2.如果是盗汗,也就是夜里睡着之后出虚汗的人,属于血不足、虚火内生、阴不能敛藏,从而经常的盗汗,可用黄芪与当归、生地黄、黄柏一起煮水喝,达到滋阴降火、固表止汗的目的;如果是虚热而盗汗,可用黄芪与煅牡蛎、生地黄。
四、用黄芪养生可以益气养血。
黄芪尤其善于补气,但它又善于健脾胃,脾胃是气血化生之源,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统血,所以说用黄芪养生可以补气养血,而且一般气血不足是两者都不足,也可能存在于某一者更偏于弱。
如果是气血两者都不足,那么是以脸色黄、头中眩晕、易疲劳、乏力、少气、懒言甚至是自汗、睡眠不好、心悸为特点,养生可用黄芪与当归,用以益气养血。
如果是心脾两虚而有的气血不足,除上述之外最明显的特点是心悸、睡眠不好、容易忘事、饭量小且大便稀薄,养生可用黄芪与人参、白术、当归、熟地黄,既益气补血,又健脾养心。
如果是气血均不足,伴有耳内鸣响的人,养生可用黄芪与人参、肉桂、熟地黄、当归,用以益气补血、温阳通窍。
五、用黄芪养生可以强筋健骨。
筋骨的亚健康在民间常被称之为风湿,在中医文化称之为“痹”,由内外两种因素而成,在外属于感受风寒湿或热等邪气,在内属于气血对筋骨、经络的濡养不足,虽然大部分的关节之痹都有这两种因素,但也有偏于某一方面。
黄芪尤适合后者产生的关节亚健康,正如《本草汇言》提到的“贼风之痹,偏中血脉,而手足不随者,黄芪可以荣养筋骨”。
因此,气血不足、血行不畅而有的关节亚健康,以麻木为主要特点,养生可用黄芪与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用以温经和络、养血通痹。
如果是风寒湿偏重的“痹”,同时还有麻木的特点,养生可用黄芪与羌活、姜黄、当归;如果麻木较甚,有时候都感觉麻木之处不是自己的一样,养生就需要加大力度,用黄芪与防风、牛膝,再加以毒攻毒的附子。
六、用黄芪养生可以减糖。
黄芪的另一个特点是补气生津液,糖分偏高的人养生。一部分人认为糖分是现代才发现的一种亚健康,因为古人根本不能了解,其实早在古时候人们就了解这种亚健康,并命名为“消渴”。
如果是气与津液均不足而表现不明显的消渴,可以单用黄芪熬制后吃;如果是气、津液两伤,从而以喝水很多为主要特点,养生可用黄芪与麦冬、生地黄、芍药,达到益气生津止渴的目的,这个方法出自孙思邈之手。
如果是气虚而无力推动津液、胃燥而消耗津液的消渴,特点是口渴喜欢喝水、小便次数多,养生可用黄芪与山药、知母、五味子,用以益气生津、润燥止渴。
此外,消渴之人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破点表皮之后就比较难以长好,而如果是消渴而有疮疡日久不愈的人,养生可用黄芪与山茱萸、生地黄、山药一起煮水喝。
黄芪是养生的好东西,但是也分人,因为不是所有人都适合用它养生,因为黄芪益气养血、固表的特点,所以凡是风寒或风热等表邪正盛之时、气滞之人、湿气重而阻碍气机之人、宿食停留而日久积聚之人、阴虚阳亢之人、疮疡初起之人以及热毒内盛之人不适合用它养生。
即使是适合用黄芪养生的人也不能用太多,因为没有特殊情况,补气一下过猛则头中晕眩、憋闷、睡眠不好,所以养生还是以9至30克为宜,选择适合自己的量很重要。再就是补气最好选择蜜灸黄芪,而其它用途选择生黄芪。
黄芪是健康的“守城之官”,可以提升气血,包括抵御外邪的卫气、健康之根本的元气等,《黄帝内经》就提出“正气内顾,邪不可干”的养生理念,而用黄芪就是滋养正气,从而保障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