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下雨的日子慢慢变得多了起来。
比起冬天里的阴冷,此时的南方空气中,多了些暖意。
但真正的春暖花开还没有到来,因为花朵盛开不仅需要温度,还需要雨露的滋养。
古人根据气候变化以及对万物生长的观察,发明了二十四节气,正如即将到来的节气雨水。
01
节气?雨水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
“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
雨水,表示两层意思,一是天气回暖,降水量逐渐增多了。
二是在降水形式上,雪渐少了,雨渐多了。
雨水有三候,一候水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动。
说的是雨水节气来临,水面冰块融化,水獭开始捕鱼了。
水獭喜欢把鱼咬死后放到岸边依次排列,像是祭祀一般,所以有了“獭祭鱼”之说。
雨水五日后,大雁开始从南方飞回北方。
再过五日,草木随着地中阳气的上腾而开始抽出嫩芽。
从此,大地渐渐开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02
雨水?养生
从自然界万物生长变化的角度看,雨水是滋养万物生长的开始。
从中医的角度看,春天为生发之季,人作为万物中的一员,身体也会随之变化。
雨水时节,人体五脏变化最为明显便是肝。
《黄帝内经》说,"春主肝”,肝脏在春季活动比较旺盛。
但肝木易克脾土,稍有不慎容易损害脾胃,即肝气犯脾。
同时,因为雨水时节,降雨的增多,湿气加重,湿邪易困扰脾胃。
湿气过盛,不仅浑身会有沉重感。
还会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泻或面部长疮、身材臃肿等症状。
所以,在这一时期,一定要注意对脾胃的养护,健脾利湿。
03
养脾胃?防湿邪
01
食粥祛湿美容养颜
唐代孙思邈说"春时宜食粥”,提醒我们在春季应多喝粥。
粥以米为主,以水为辅,水米交融,不仅香甜可口,便于吸收,还能补脾养胃、去浊生清。
粥中加入一些药材后,还能治疗一些慢性病,对身体有滋补作用。
?薏苡仁*参粥
据《本草纲目》记载,薏米健脾胃、消水肿、祛风湿、舒筋骨、清肺热。
它还有美容功效,有些化妆品的主要成分就是从薏米中提取的。
不过,与其涂在脸上不如吃到肚里,让它由内到外都滋补。
*参味甘性平,具有健脾补肺、益气生津的功效。
对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大便稀溏等有较好疗效。
《本草正义》记载,*参“与人参不甚相远”,“健脾运而不燥,滋胃阴而不湿,润肺而不犯寒凉,养血而不偏滋腻”。
将薏苡仁与*参一起熬粥,既能健脾胃,又能祛脾湿,还能补气血,实在是一道不错的食疗佳品。
薏苡仁*参粥做法
取薏苡仁30克洗净后滤去杂质,放入凉水中浸泡2小时;
*参15克洗净后切成薄片,粳米克淘洗干净;
将三者放入锅中,加水毫升;
先用大火煮沸,锅开后撇去浮沫,再用小火慢慢熬30~40分钟;
等到粥熟后,可依据个人口味放入冰糖调味。每天早餐时食用,不仅能祛湿健脾,还能补益气血。
此粥滋补效果虽好,但大便燥结和气滞、火气大的人不适合吃。
02
中医艾灸祛湿健脾
脾运湿但恶混,如果脾被湿所困,脾就不得不虚了。
这时通过艾灸的阳热之气,驱寒逐湿对健脾养脾非常有用。
艾草,性温,味苦辛。
中医上常用艾叶作为艾灸原材料,制作成艾灸条或者艾灸柱等形式,熏灼于人体表的一定穴位。
以起到温经通络,行气活血,祛寒逐湿,消肿散结等效果。
03
敲带脉健脾
敲带脉,一方面健脾助阳。
另一方面则能振奋肚腩两侧胆经的阳气,迅速化开小腹内聚集的水湿。
带脉位置图
随时随地地用空心拳头,轻轻敲打带脉及臀部下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