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秋分生活 [复制链接]

1#

秋分生活

节令

“一场秋雨一场寒”,“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

秋分为阳历9月22日~24日,处于黄经度。按旧历说,秋分刚好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点。正如春分一样,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昼夜时间的长短再次相等,可以说秋分是一个相当特殊的日子。从这一天起,阳光直射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开始昼短夜长。

秋分后太阳直射的位置移至南半球,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越来越少,而地面散失的热量却较多,气温降低的速度明显加快。进入“秋分”节气,此后冷空气会逐渐活跃,“秋老虎”出现的几率也越来越小,因北半球天气转凉,候鸟大雁、燕子、杜鹃等都开始成群结队地从逐渐寒冷的北方飞往南方。

秋分者,阴阳相半也,除昼夜均而寒暑平外也有平分秋季之意,此时风和日丽、秋高气爽、丹桂飘香、蟹肥菊黄,说不尽的美好宜人。

秋分有三候:“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古人认为雷声是因为阳气盛而发,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坯”子实稀土的意思,就是说由于天气变冷,蛰居的小虫子开始藏入穴中,并且用土将洞口封起来以防寒气侵入。此时降雨量开始减少,由于天气干燥,水汽蒸发快,所以湖泊与河流中的水量变少,一些沼泽及水洼处便干涸了。

从秋分起,白天热,夜晚凉,秋意渐浓。秋分是一个重要节气,古人将秋分设立为“祭月节”,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早在周朝,帝王就有“秋分祭月”的习俗,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之场所。而且,秋分时节也是农忙时节,秋收、秋耕、秋种(三秋)让农民的生活忙碌而充实。

但是,“秋分夜夜凉”,秋季气温逐渐转凉,人们在进行各种活动的时候,就容易身体不适而生病。《黄帝内经》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入秋伊始,就应着手调养身体,防御疾病。而秋分是秋季调养的重要时节,古人也称之为“争日”。顾名思义,日就是争夺的日子,日为阳,夜为阴,秋分日当天,阴阳相争,没有争出结果,反而达到了一个平衡状态,阴阳平衡,昼夜相等。

而我们养生也讲究顺天应时,也要做到阴阳平衡,才能达到更好的养生效果。这就要求人们遵循一个原则——“阴平阳秘”。阴平,即阴气平顺,阳秘,即阳气固守。“阴平阳秘”中的平、秘都是一个意思,那就是平衡。只有阴气,阳气互相调节,维持平衡,这才是人体健康的最佳状态。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谨察阴阳之所在,以平为期”。可见,阴平阳秘,阴阳平衡,则身体健康,精神愉快,反之,则百病缠身,精力不济。

秋分时节,我们该如何调养呢?

调养

秋季肃杀,应培养乐观情绪,保持神志安宁,避肃杀之气,收敛神气,适应秋天平容之气。

我国古代民间九九重阳登高观景之习俗,登高远眺,可使人心旷神怡,所有的忧郁、惆怅等不良情绪顿然消散,这是养生中的养收之一法,也是调节精神的一方良剂。

秋季做到要做到阴平阳秘,关键是做到顺天应时,不偏不倚。简单点讲,就是什么时间做什么事,而且都要适度,饥不暴食,渴不狂饮。具体到秋季养生,就要顺应秋季的“收敛”之气,重视“养收”。

秋季是丰收的季节,大地进入“回收阶段”,阳气也由疏泄趋向守藏。所以,人也跟自然界一样,要保养阴气,固守阳气。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日:“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秋季时节,人要像鸡一样,早卧早起。

秋天的本质在一个“凉”字,俗称“秋凉”。正是这种气温渐低的“凉”,常常影响人体收养阳气,破坏阴阳平衡,诱发疾病。对此,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适应”,也是我们说的“适秋凉”。

我国从古至今代代相传的一种养生方法,叫“秋冻”,就是说秋季要适当的把自己冻一冻。而且人们明确提出了“薄衣御寒”,讲“薄衣之法,当从秋习之”。秋季天气转凉时,不要过早地穿上厚厚的棉衣,这么做,可以让人体慢慢地适应寒冷,给身体一个反应过程,以免身体突然受凉生病。

给大家推荐一个“适秋凉”的好办法,即“冷水擦拭法”:每天早晨或晚上,起床之后和临睡之前,有意识的用冷水擦脑门,鼻子附近,耳朵,手腕,腕关节等部位,然后搓热双手,再将被冷水擦拭过的地方搓热,如此冷热交替,能帮助身体适应温度的变化,适应秋凉。但是,一般不要进行冷水浴或者去野外游泳,因为这种刺激性过强的活动很可能给身体带来过重的负担,反而损伤身体。

此方法对于老年人要特别注意,代谢功能下降,血液循环减慢,既怕冷,又怕热,对天气变化非常敏感,不可盲目秋冻,可适时加厚衣服。秋天早晚凉,千万要注意别让“背”和“心”凉着,必要时,可先穿上夹背心或毛背心。

另外老年人秋天的皮肤相对干燥,因此更容易受静电的影响。为了防止静电的发生,室内要保持一定的湿度,室内要勤拖地、勤洒些水,或用加湿器加湿。发现头发不容易梳理时,可将梳子浸入水中片刻,等静电消除之后,便可以将头发梳理服帖了。脱衣服之后,用手轻轻摸一下墙壁,摸门把手或水龙头之前也要用手摸一下墙,将体内静电“放”出去,这样静电就不会伤你了。对于老年人,应选择柔软、光滑的棉纺织或丝织内衣、内裤,尽量不穿化纤类衣物,以使静电的危害减少到最低限度。

孙思邈曾说:“夜卧常习闭口。”目的在于使精气内存不散。因此,秋季睡眠尽量不要张口呼吸,以助秋季养收之道。

另外中医认为:侧身屈膝而卧,可使精气不散。长寿老人一般睡眠时都呈侧卧.而以右侧弓形卧位最多。正符合古人所言的:“卧如弓。”正确的睡眠姿势为一手曲肘放在枕前,一手自然放在大腿上,右侧卧,微曲双腿,全身放松。这样脊柱自然形成弓形,四肢容易自由变动,且全身肌肉可得到充分放松,胸部受压最小,不容易出鼾声。

需要指出的是,秋季睡眠姿势的选择也须因人而异。如有些疾病患者却不宜采用右侧卧的方式。如心衰患者,则宜采用半卧位。脑血栓患者,侧卧会加大血流障碍,易导致血栓再发,而宜仰卧。胃溃疡患者,右侧卧,会大大增加胃部流向食管的酸性液体的回流量,引起胃部灼痛,而宜左侧卧。高血压患者,宜加枕平卧,枕头一般高15厘米左右。肺气肿患者宜仰卧,头部略高,双手向上微伸,以保持呼吸通畅。

秋分过后,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附向收敛、闭藏过渡。秋季天气寒热多变,寒凉之气、秋燥之气极易伤肺,保持肺脏的收敛状态才能抵御外邪。

肺的主要生理功能为主气、司呼吸、通调水道、参与水液代谢、皮毛弹性光泽等。肺脏在人体脏腑之中位置最高,被称为华盖。肺通过宣发和输布水液,使水液下行到肾,后经脾、肾过滤送往全身。肺易被寒热邪气侵袭,出现鼻塞、流涕等,皮毛依赖肺所传输的营养来濡养,所以肺总是首先遭遇外邪。

肺喜润恶燥,六邪中的燥邪最易灼伤肺津。另外,饮食不当、悲伤过多、痰饮淤血也都会影响肺脏功能的正常发挥。所以,务必顺应季节来食养。

酸味收敛补肺,辛味发散泻肺,所以秋日宜收不宜散,可适当进补,多吃些甘润或具有降肺气功效的果蔬,经常吃些山药、鸡汤、骨汤、茭白、南瓜、莲子、桂圆、黑芝麻、红枣、核桃等,都能滋阴、润肺、养胃、生津。但是切忌过量,以免伤害脾胃。要尽量少食葱、姜等辛味之品。

同时,苦燥之品易伤津耗气,《素问·五藏生成》中言:“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津伤会引起咽、鼻、唇干燥及皮肤干裂、大便燥结等,宜根据个人体质选用甘寒滋润之品。

另外,秋分后,气候渐凉,是胃病多发与复发的时节。胃肠道对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患有慢性胃炎等消化系统疾患的患者朋友们应特别注意胃部的保暖。

在饮食上,秋高气爽,气候宜人,此时很多人会食欲大振,胃口大开。而且值此丰收时节,蟹肥菊黄,食物种类多样,很多人在不知不觉中,就会进食过多而肥胖,俗称“长秋膘”。此外,有的人还会因为饮食不当,出现消化不良,便秘,咽干、咽痒,并且伴随着干咳少痰的症状。那么,秋季时节,究竟该怎样安排自己的饮食,才能做到防病于未然呢?

山药

春天温补、夏天清补、秋天要润补。秋季最佳的润补食物是山药。

山药含有淀粉酶、多酚氧化酶等物质,有利于脾胃消化吸收;山药含有一定的黏液蛋白、维生素及微量元素,能阻止血脂在血管壁的沉积,所以对心血管的维护也是非常有好处的。同时山药还富含膳食纤维,对促进肠蠕动也有帮助,是肠道的清洁夫。

南瓜

中医认为,南瓜性温味甘,入脾、胃二经,能补中益气,是这个时候的暖胃护胃佳品。南瓜中还含有丰富的果胶成分,有助于保护胃部不受刺激。秋分之后,我们周围的空气会变得渐渐干燥,眼睛容易干涩,皮肤也不容易保养,南瓜中含丰富的β-胡萝卜素和维生素B6,有益于眼睛健康和护肤。

莲藕

民间早有“荷莲一身宝,秋藕最补人”的说法。莲藕,毫无疑问地成为时下的“当家菜”。此时天气干燥,吃些藕,能起到滋阴润燥的作用。同时藕节还有一定的止血功效。而且莲子煲汤、煮粥都是镇静安神的好食材,荷叶泡茶则有助于降脂减肥。

花生

俗话说,“常吃花生能养生。”秋季果实中,最具明星气质的当属有“长寿果”之称的花生。花生含有很多蛋白质和不饱和脂肪酸,对我们降脂降糖有一定的好处;花生富含膳食纤维,有润肠通便的作用。花生里边含有一定的维生素E.对我们润泽肌肤也是有帮助的。花生的红色内皮富含铁元素和维生素K.有一定的止血、凝血的作用,对容易出血的人,尤其是腿上、胳膊上一碰就容易出现血瘀的人来说,可以常吃煮花生。

糯米

糯米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谷类食品,除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外,还含丰富的钙、磷、铁、维生素B1、B2等。对于中气虚、脾胃弱,经常腹泻的人来说,糯米有很好的补益作用。与山药熬粥,可强健脾胃;加莲子同熬,可温中止泻;食欲不振的,可将糯米与猪肚同煮而食,方法是将糯米浸泡半小时后,装到猪肚内,炖熟后吃肉喝汤,内装的糯米取出晾干,分次食用。

糯米在主食里含钙较高,有补骨健齿的作用。可将黑糯米浸泡后装入布袋,用线扎紧,然后与猪骨等一起炖煮,熟后喝汤,再将袋中糯米取出,分数次煮粥吃,还有养胃的作用。糯米还可以使头发乌黑发亮,与桑葚、黑芝麻、黑豆同煮效果更好。糯米不易消化,老人、小孩不宜多吃。糯米有收敛作用,如吃糯米导致便秘,可以喝点萝卜汤化解。

秋梨

从祖国医学角度讲,白者入肺,秋天应多选择白色的食物。八月十五过后,正是梨子上市的时候。民间有句谚语:“一颗荔枝三把火,日食斤梨不为多”,用应季的秋梨,配上一些具有润肺养阴、止咳化痰等作用的中药和食品,比如茯苓、川贝、麦冬、蜂蜜等,经过简单的加工制作,就成为闻名遐迩的秋梨膏。

鲜百合沙参玉竹水鸭汤

材料:鲜百合60克,北沙参30克,玉竹30克,水鸭一只(约重克),生姜3片,味料适量。

做法:

1.先将蚬鸭剖杀,去除毛及内脏,洗净血污,砍成粗件备用;

2.鲜百合、北沙参与玉竹分别洗净,然后将上述汤料同放进汤煲内,加入适量清水,先用中火,后用文火焖煮1.5小时,调入适量食盐便可。

功效:清心润肺,养胃生津,清补良汤。

松子仁西洋参鲜鸡汤

材料:松子仁50克,西洋参片20克,红枣8个,光母鸡1只,陈皮1片,生姜3片。

做法:

1.松子仁、红枣、陈皮洗净,红枣去核,陈皮去瓤。

2.光母鸡去内脏、肥膏,斩为件状。

3.以上诸料与西洋参、生姜一起放进瓦煲内,加入适量清水,武火煲沸后,改为文火煲1.5小时,调入适量食盐便可。

功效:润泽肌肤、调理五脏,防治秋冬皮肤干燥,瘙痒的作用,还可对秋日唇焦口涸有疗效。

鲜淮山扇骨汤

材料:新鲜铁棍淮山药克、*参15克,北芪15克,枸杞15克,扇骨克、生姜3片。

做法:

1.扇骨克切块,飞水,清水冲洗备用。

2.2毫升水煲滚备用。*参、北芪、枸杞冲洗三次备用。

3.将扇骨及*参、北芪、姜片放入煲开水中,起火。

4.戴手套将鲜淮山药削皮,滚刀切块备用。5.汤水煲30分钟时加入鲜淮山药、枸杞再煲60分钟。加适量盐即可饮用。

功效:健脾补气、生津润肺、补而不腻。

当归炖子鸡

原料:当归30克,小母鸡1只。

做法:

1.将小母鸡宰杀去毛、去肚肠。

2.将当归填入鸡腹,放入沙锅中,加水适量,先大火煮沸,打去浮沫,再小火煨至烂熟。

功效 补血益气、和胃止痛。

黄精粥

原料:黄精15~30克(或鲜黄精30~60克),粳米60克,白糖适量。

做法:

1.黄精切片,煎取浓汁,去渣;

2.同粳米煮粥,粥成后加白糖适量即可食用。每日1剂。

功效 滋阴润肺、平咳去痰。

禁忌 脾虚有湿、咳嗽痰多而稀白者不可食用。

天门冬粥

原料:天门冬20克,粳米克。冰糖适量。

做法:

1.将天门冬捣碎,放入沙锅内,加水煎取浓汁,去渣。

2.将米洗净,连同煎汁一起放入沙锅内,加适量水,大火煮沸,改为小火煮约30分钟成粥,用糖调味即成。

天门冬含天冬酞胺、黏液质等成分。近代研究证明,天冬酞胺有去除色素沉着的作用,与粳米共煮粥,具补中益气、益皮肤、悦颜色的作用。

功效:润肺生津、养肾补亏。

禁忌:脾胃虚寒、食少便溏、神疲乏力者不可食用。

甘蔗粥

原料:甘蔗汁毫升,高粱米克。

做法:

1.甘蔗洗净榨汁,高粱米淘洗干净,将甘蔗汁与高粱米共入锅中,再加入适量清水,煮成薄粥。

功效:补脾消食、清热生津、养阴润燥。适宜于热症恢复期津液不足所致的心烦口渴、肺燥咳嗽、大便燥结等症。

海米炝竹笋

原料:竹笋克,海米25克,料酒、盐、味精、植物油各适量。

做法:

1.竹笋洗净,切成条,焯去涩味,捞出过凉水。

2.将油入锅烧至四成热,投入竹笋稍炸,捞出淋干。

3.锅内留少量底油,把竹笋、高汤、盐略烧,入味后出锅;

4.再将炒锅放油,烧至五成热,下海米烹入料酒,加高汤、味精少许,将竹笋倒入锅中翻炒均匀,装盘即可。

功效:清热消痰、祛风托毒。

油酱毛蟹:

材料:河蟹克(海蟹亦可),姜、葱、醋、酱油、白糖、干面粉、味精、黄酒、淀粉、食油各适量。

做法:

1.将蟹清洗干净,斩去尖爪,蟹肚朝上齐正中斩成两半,挖去蟹鳃,蟹肚被斩剖处摸上干面粉。

2.将锅烧热,放油滑锅烧至五成熟,将蟹(摸面粉的一面朝下)入锅煎炸,待蟹呈黄色后,翻身再炸,使蟹四面受热均匀,至蟹壳发红时,加入葱姜末、黄酒、醋、酱油、白糖、清水、烧八分钟左右至蟹肉全部熟透后,收浓汤汁,入味精,再用水淀粉勾芡,淋上少量明油出锅即可。

功效:益阴补髓,清热散瘀。

蜜饯双仁

材料:炒甜杏仁、炒核桃仁各克,蜂蜜克。

做法:

1.将炒甜杏仁放入锅中,加水适量,煎煮1小时,再加核桃仁,收汁,将干时加蜂蜜,拌匀至沸即可。

功效:补肾益肺、止咳平喘润燥。

金气秋分,风清露冷秋期半

凉蟾光满,桂子飘香远

素练宽衣,仙仗明飞观

霓裳乱,银桥人散,吹彻昭华管

——宋·谢逸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