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什么是中药的性味归经 [复制链接]

1#
↑点击上方“xxx”
  五味即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味道。是通过人体的味觉器官辨别出来的,或是根据临床经验归纳出来的一种理论。

(1)辛:辛味药有发散、行气或润养的作用。比如说有发散外邪作用的解表药如麻黄、薄荷,治疗气机阻滞的药如木香、陈皮,以及部分有滋养作用的药如菟丝子等都是辛味。

(2)甘:甘味药滋补、和中、缓急的作用。比如说治疗虚证的滋补药如*参、熟地,缓急止痛的调和药如饴糖、甘草都是甘甜味。


  此外,淡味药也附于甘味,具有渗湿利尿的做用,如茯苓、通草等淡而无味之品。

(3)酸:酸味药有收敛固涩的作用。一般治疗虚汗、虚泻、滑精的药物如山芋、五味子、五倍子都是酸味。

(4)苦:苦味药有泻火、燥湿、泻下的作用。一般清热的药如黄连,燥湿的药如苍术,降气平喘的药如苦杏仁都是苦味。

(5)咸:咸味药有软坚、散积、润下的作用。一般治疗积块的药如瓦楞子、海浮石,治疗大便干燥的药如芒硝都是咸味。

需要说明的是,开始这种五味是纯粹指味觉而言,后来随着中药理论的发展倒把具备这种作用的中药归属于这个味道,五味在一定程度上成了药物作用的代表名词。

(需要注意的是,并非五味与效用完全一致,味有性状与性能之分,性状是指本来品尝起来的味道,性能是依药的功效而定的,所以,五味与效用的一致情况分三种:1、基本一致;2、只是说明性状;3、只是说明性能。如山楂,其功效可以开胃健脾,促进消化,活血化淤,而这种功效所对应的味应是甘,但一般山楂的性味写的是酸,这就是以性状来定其味的。)


  任何一种药既有味,也有气,应该结合起来分析才是全面的。比说紫苏辛温,也就是说紫苏味属辛而气属温,辛可发散,温可治寒,综合起来就可以发散寒邪,所以能治疗风寒感冒;而薄荷辛凉,味属辛而气属凉,辛可发散,凉可治热,综合起来就可以发散热邪,所以可以治疗风热感冒。一般来说性味相同的药作用也大致相同,性味不同的药功效也不一样。比如说如果你吃的药是苦味一般都有下火的作用;如果吃见甜味的,肯定不是下火的,可能是补养的药。可见药物的性能作用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


  当然,药物的作用还有其他方面的因素,比如说颜色(如红的治血分病)、用药的部位(如枝杆可以治四肢病)、药物的质地(石类药的可以重镇)等。比较复杂这里就不多说了。

三升降浮沉


  升降浮沉是指药物作用于机体后的四种趋向。升即上升,升提举陷,趋向于上;降即下降、降逆,趋向于下;浮即轻浮、发散,趋向于表;沉即沉降,下行、泻利,趋向于里。升浮类药物主向上、向外,有发汗、解表、祛风散邪、催吐等作用。沉降类药物主向下、向内,有降气、平肝潜阳、利尿渗湿、收敛止血等作用。

1.升降浮沉与病位、病势的关系 


  以病位而论凡病位在上、在表的病宜用升浮药,如外感表证用升浮药麻黄、薄荷散邪解表;病位在下的病宜用沉降药,如肠道结滞用沉降药大黄、芒硝泻下通便;病势上逆的病宜降不宜升,如胃气上逆呕吐用降逆药代赭石降逆止呕,肝阳上亢引起的高血压就需要沉降药重镇下降;病势下陷的病宜升不宜降,如久泻,脱肛,子宫下垂用升提药升麻、黄芪提升。

2、升降浮沉与药物气味的关系


  一般味属辛、甘,气味温热的药物,多为升浮之品,凡味酸、苦、咸,气属寒凉的药物,多为沉降之品。

3、升降浮沉与药物质地轻重的关系


  一般来讲质地轻的花、叶类药物大多升浮,如桑叶、银花、芥穗等。种子、果实、矿石、介壳等质重的药物多沉降,如苏子、磁石、石决明。但也有少数特殊者。

4、升降浮沉与炮制、配伍的关系


  药物通过炮制加工可以使升降浮沉作用增强或转化。如酒炒则升,姜制则散,醋炒则收,盐炒则下。这就是药物加工炮制的原因。


  升降

浮沉还受配伍的影响,升浮药加入大量的沉降药中则随其下,沉降药加入大量升浮药中也可随其升。

三其他

1药物的性质与剂量


  性质平和无毒的药用量可以大一点;有毒剧烈的药物要严格控制剂量,而且使用时要从小量开始,逐渐增加,中病即止;一般药物质轻的用量要轻,质重的用量要重;芳香走散的药物用量轻,厚味滋腻药物用量重;苦寒甚的药物用量宜轻点,主要是怕刺激胃肠。

2病情、体质、年龄与剂量


  病重用量宜大,病轻用量宜小;体壮用量可重,体虚用量宜轻;儿童、老人用量小于成人;五岁以下婴儿用成人剂量的四分之一;五、六岁以上儿童用成人剂量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

3剂量换算


  中药过去使用的剂量是旧制斤、两、钱。一斤=16两=钱;现在是论克(g);如果要换算:一公斤=g;一两=33g;一钱=3.3g;一分=0.33g;一厘=0.g;也有以个、条、枚、片计算的,如红枣3个、生姜3片等。

4归经


  归经是指药物对于机体的选择性作用,即对某经某脏有明显的作用,医生配药要根据病情进行选择。药物的归经可因配伍的不同而改变。所谓“药引子”是指起引导归经作用的药物,不同的经络有不同的引经药,习惯上以为生姜、大枣就是药引子是错误的。

5药物的毒性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指的是药物的阴阳偏性而不是毒性,我们治病就是利用药物的阴阳偏性补不足损有余、以偏救偏达到治疗目得。真正有毒性的药物是少部分的,古时把药物分上、中、下三品。上品不仅无毒,可以治病,还有补养身体的作用;中品虽无补养作用,但治病而无毒;下品治病但有毒,用量需谨慎。

6配伍


  每一种药物都具有多种作用,为了适当选用你所需要的作用,增强疗效,减低副作用,就要进行药物的相互配伍,所以你看到的处方一般是多味药的。处方依据药物的主次分君、臣、佐、使,相互作用,发挥最佳效果。

顺便说一下,偏方多用一、两味药,所以配伍简单,药效单纯,药病符合者见效也快,但多治一些简单的病。需要明白的是治热者不治寒,治寒者不治热,所以偏方也要按照药性来用。比如说干姜面可以治胃痛,但因为干姜性热所以只能治寒性胃痛,而对于热性胃痛有害无益。

7。“取类比象”与“因势利导”


  “取类比象”也是中药治疗作用的一个很重要的理论,比如说植物的节就治疗关节病,植物的枝就治疗四肢病,动物的肾脏可以补肾,动物的心脏可以补心等,核桃仁形状如脑可以补脑。


  “因势利导”是中医驱邪外出的一个重要原则

,意思是因势利导、就近驱邪,在上可用吐法,在下要用泻法,在表要用发汗法。道路近,驱邪易,对身体损伤也轻。

中医的这种药理限于时代的水平是朴素的、直观的,如果掌握好,就可以通过对药物外观的了解,掌握其药理功效。

中医学的药物“归经”,是历代医家长期用药实践的经验总结。按学科类别,是中药学的一部分。但是,药物“归经”涉及“经”和脏腑,可以体现“经”和脏腑组织器官的关系,也可以体现经络学说的作用。通过药物“归经”的具体方法和具体内容,可以充分说明,药物“归经”和脏腑组织器官“归经”都是以“经”为论理工具,经络学说不仅是对人体生理和病理进行研究的具体科学方法论,也可用于药物学研究。在药物学的研究领域,把药物“归经”,完全是根据药物对脏腑组织器官的治疗作用,而不是药物对“经”本身有治疗作用,经络学说纯粹是为药物学研究提供论理工具和方法论。

在经络学说指导下,中医学把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都归了“经”,每一“经”都有所属的脏腑或组织器官,所以,根据药物对脏腑组织器官的治疗作用,可以确定药物的“归经”。其具体方法,是把临床常用药物对脏腑组织器官的治疗作用进行总结和归纳,然后,按脏腑组织器官的归“经”确定药物的归“经”,从而更加明确药物作用的定位和趋向,突出药物治疗作用的针对性和选择性,便于临床应用。若某种药物对某脏腑组织器官的病症具有针对性或选择性,疗效显著,便可依照脏腑组织器官的归“经”确定药物的归“经”。比如,麻黄、杏仁、桔梗善治肺病,都归肺经;苍术、厚朴、砂仁善调脾胃,既归脾经又归胃经。再如,复盆子能治遗尿,病在膀胱,属肾失气化,故归肾经。每一种药物的“归经”,都是根据药物对脏腑或组织器官的治疗作用总结出来的。这说明,必须先把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归“经”,然后,才能根据药物对脏腑组织器官的治疗作用确定药物的归经。并且,脏腑组织器官的“归经”和药物的“归经”,都是以“经”为论理工具。把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归经”,主要是为了阐释生理和病理,指导诊断和治疗。把临床常用的药物“归经”,是为了更加明确药物作用的定位和趋向,突出药物作用的针对性和选择性,便于临床应用。所以,经络学说对中医学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学和中药学都有指导作用。

二,药物归经的具体方法m

药物归经是历代医家长期用药实践的经验总结,在药物归经逐渐形成理论的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g

1,按五行的理论归

经A"

许多药物的归经是根据药物本身的色、味、性能,按五行属性确定的。《灵枢·九针篇》说:“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甘入脾,咸入肾。”按五行属性确定药物的归经,主要依据这种理论。例如,青皮色青、酸枣仁酸,五行皆属木,故归肝、胆二经。赤小豆色红、苦参味苦,五行皆属火,故归心、小肠二经。生姜色黄、甘草味甜,五行皆属土,故归脾、胃二经。杏仁色白,木香味辛,五行皆属金,故归肺、大肠二经。羌活色黑,盐炒知母味咸,五行皆属水,故归肾、膀胱二经。

当然,按五行理论归经并不是绝对的,仍需根据药物的性能和对脏腑组织器官的治疗作用。例如,麻黄色黄,但不归脾经,而是取其味辛善治肺部病变而归肺经。白术色白,但不入肺经,而是取其味甘善治脾部病变而归脾经。总之,五行的理论不是药物归经的主要依据,必须根据药物的性能和治疗作用。Pu2]

2,按药物的特点归经~8{8

有的药物归经是结合药物本身的特点确定的。例如,结合药物的形状,莲翘外形颇似心脏,故归心经。再如,结合药物的质地,灯草轻浮,故归心、肺二经。磁石沉重,故归肝、肾二经。但是,这种方法也不是绝对的,只适用于一小部分药物。M

3,根据临床实践经验归经

根据临床实践确定药物的归经,是最常用的归经方法。它克服了按五行理论和药物特点归经方法的不足,完全建立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所以是最主要的归经方法。比如,杏仁、桔梗能平喘止咳,故归肺经。柴胡、青皮能疏肝理气,故归肝经。生姜、半夏能降逆止呕,故归胃经。朱砂、枣仁能安神定志,故归心经。麻黄、桂枝善解太阳之表,故归太阳经。石膏、知母善清阳明之热,故归阳明经。总之,这种方法适用范围最广,凡临床常用的药物,都适用这种归经方法。8

4,病因归经法

所谓“病因归经法”,是以药物所治病证的病因为药物归经的依据。如驱虫药,具有驱虫或杀虫的功效,但中医认为“虫因湿生”,“脾主湿”,故将驱虫药大多归入脾经。再如,暑邪伤人,直犯阳明气分,所以,善祛暑邪的药物,一般归胃经。

5,定向归经法

所谓“定向归法”,是以某些药物的特异功效为药物归经的依据。此类药物对某一“经”所属的脏腑组织器官具有特殊的选择性,并且,还有特异功效,可以引诸药直达病所。例如“十二经泻火药”,它是针对十二经所属系统的热证而使用的药物。i

6,相关归经法

某些药物治疗的病症,与某脏或某腑相关,则按相关的脏腑归经。如续断,有续筋接骨之功,因“肾主骨”,“肝主筋”,所以,归肝

、肾二经;白芷主散阳明经风湿之邪,因阳明经隶属于胃,故归胃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