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健康杀手冠心病,中医辨治这样入手 [复制链接]

1#

「本文来源:悦读中医」

小编导读

冠心病可以说是健康的“顶级杀手”之一,发病率高,病情凶险。西医学将冠心病分5个类型,包括冠心病心绞痛、冠心病心律失常、冠心病心力衰竭、冠心病心肌梗死、冠心病心脏骤停,分别对应的中医病名为胸痹心痛、胸痹心悸、胸痹心衰、胸痹心厥、胸痹心脱。那么,中医是如何治疗冠心病的呢?今天的文章带您一看究竟,家有冠心病病人的读者,建议收藏。

冠心病中医证类

根据“单元组合证候分类法”,对冠心病确定了6个单元:3个虚证的,包括心气虚损、心血不足、心阳不振;3个实证的,包括心血瘀阻、痰浊闭塞、寒凝气滞。以主症和舌脉来区分证类单元。如病人见到气短,加上苔薄白、舌质淡、脉沉细,就可以定为心气虚损证,治宜补气,可以用参类,但要注意如果病人合并糖尿病,一定不要用党参,虽能补气,却会使血糖升高,可以用人参、西洋参、太子参,太子参也叫童参,至少用30g。如果病人面唇白,苔薄白,舌质淡,脉沉细软或弱,就定为心血不足证。治疗除了用常规养血药,如四物汤、生地黄、当归、白芍,还有几味特殊药:第一,黄精,既补气又养血,用15g;第二,阿胶珠,就是阿胶和蛤粉一起炒成珠,蛤粉含钙,血虚的病人补钙能生血,利于养血,阿胶珠用15g;第三,桑椹,鲜的用60g,干的用30g。

冠心病从痰论治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高脂肪、高糖类饮食过剩,同时生活紧张,压力增大,使冠心病心血瘀阻证类减少,痰浊闭塞证类增多,治疗要从痰论治。当然我们讲的这个痰,不是咳嗽吐痰的痰,是广义的痰,是中医的一个病因,也是病理产物。

痰浊闭塞证的主症有6个:胸满或胀痛;头重,或叫头重如裹,或叫泰山压顶;肢困,肢体乏力;口黏;纳呆;苔腻、脉缓。其中主要是苔腻,薄腻或厚腻都属于苔腻,就要从痰论治。

治疗主方:温胆汤加三参饮。用竹茹化痰清热为主药;枳壳理气,因为痰的特点是黏腻,容易堵窍,用枳壳来理气透窍;茯苓和陈皮截断生痰之源。再加三参饮:第一,人参,人参补气是推动力,补气利于祛痰,尤其祛孔窍里的痰,当然不能多用,只能加1味,或者人参,或者党参,或者太子参、西洋参,扶正祛邪。第二,丹参,必须用30g,一味丹参功同四物,加上丹参利于补气理气。第三,苦参,这是一味特殊用药,既化痰又清热,且药理研究证明苦参可以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增加心脏搏动力,降低心肌耗氧量。但苦参苦寒伤胃,所以用量不要超过10g。

除了用上述几味药外,还必须有几个配合提高疗效:第一个配合,要尊古。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用瓜蒌薤白白酒汤,这就是从痰论治。所以,我们现在治疗冠心病从痰论治一定要加上全瓜蒌30g和薤白10g。薤白就是我们吃的野蒜,用于冠心病,既能治又能防。实验研究发现薤白的有效成分是生物碱,只能溶解在醇里,不能溶解在水里,张仲景用瓜蒌薤白白酒汤,方中加白酒,如果不加白酒,薤白治疗心脏病疗效就差一些。所以一定要让病人把薤白用25g白酒或黄酒浸泡1小时再煮。第二个配合,要透窍。因为痰浊闭塞,闭在孔窍里,冠心病痰浊堵在心窍里,所以一定要透窍,用石菖蒲、郁金,各10g。第三个配合,要消导。因为生痰之源在脾胃,截断生痰之源要配合消导的办法,主要的药一味是莱菔子15g,另一味是葶苈子10g。第四个配合,要剔络。痰瘀互根,有痰必有瘀,有瘀必有痰,所以痰瘀堵在孔窍里,用虫类药剔络,比活血化瘀力量还要大,可以用水蛭和地龙15g。

冠心病中医综合治疗

综合治疗是中医治病的一大优势,第一个意疗,即心理疗法;第二个体疗;第三个食疗;再加上针灸、推拿、按摩,疗效就容易提高。

治疗冠心病,意疗相当重要,一定要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

体疗:要活动,许多冠心病患者不敢活动,这是误解,一定要活动,但要有分寸,一定要有度,最好是活动以后不觉得累,劳累就活动减量。

食疗:食疗对治疗冠心病很起作用。食物包括大蒜,尤其是野蒜,洋葱,木耳,茄子,这个茄子不是圆的,最好是长的那种,菠菜,芹菜,尤其是细芹菜,玉米,绿豆,苹果,尤其是酸苹果,对冠心病特别有辅助作用。还可以用乌龙茶或铁观音,加白菊花、生山楂,泡茶,对冠心病有好处。冠心病病人尤其要做到晚餐不能暴饮暴食。烟对冠心病病人没有任何好处。

针灸辅助治疗冠心病疗效也是确定的。取神门、间使、华佗夹脊,可以针灸、按摩或埋针,当然华佗夹脊可以敲梅花针或走火罐。

单元式组合辨证分类法

《沈绍功临证经验辑要》

本书为进一步传承沈绍功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将沈绍功系列讲座的讲稿编辑整理成书,虽为讲稿,实则是沈绍功学术思想的精华浓缩,丰富临证经验的概括总结,由博返约,围绕“单元式组合辨证分类法”,明确中医诊病之关键,点明准确辨证之技巧,精炼中药实用之功效,强调方剂灵活运用之方法,创新各科常见病症巧治之策略,确为理法方药均具备的切合临床之佳作,值得反复学习和体会,并身体力行于临床。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内容选自《沈绍功临证经验辑要》(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韩学杰沈宁连智华主编),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悦读中医推荐发表。封面及文中图片来源于摄图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