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日读一方八十一张仲景50味药证 [复制链接]

1#

人参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机。主产于我国东北吉林省的长白山区,常称吉林人多。《神农本草经》谓人参主“补五脏,安精神,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伤寒论》入22方次,《金匮要略》入29方次。

原文考证

最简方(3味):大半夏汤、干姜人参半夏丸。

大半夏汤治“胃反呕吐者”,“呕,心下痞硬者”(十七)。干姜人参半夏丸治“妊娠呕吐不止”者(二十)。两方皆用于呕吐,皆有人参与半夏。

次简方(4味):理中汤、吴茱萸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理中汤治“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寒多不用水者”(),以及“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者()。

吴茱萸汤治“食谷欲呕”(),“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呕而胸满者”(十七)。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治“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者()。

以上三方皆用于吐利,皆为人参配姜。

最大量方(4两半):小柴胡去半夏加人参栝楼根方。

小柴胡汤条下有“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楼根四两”(96)。人参合栝楼根治渴。

次大量方(3两):桂枝人参汤、理中汤、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

桂枝人参汤治“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

理中汤治“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寒多不用水者”(),以及“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者()。

生姜泻心汤治“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

半夏泻心汤治“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十七),“心下满......而不痛者”()。

以上四方人参与干姜、甘草同用,皆用于吐利。四方中心下痞硬2方,心下痞1方。此外,有人参、生姜、甘草的旋覆代赭汤,治“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其中也有心下痞硬。可见,吐利后心下痞硬多用人参。

加人参方: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白虎加人参汤、四逆加人参汤。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治“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62)。

白虎加人参汤治“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26),“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伤寒,脉浮,发热......渴欲饮水无表证者”(),“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渴饮水,口干舌燥者”()。

四逆加人参汤治“恶寒脉微而复利”者()。

以上三方皆主治汗、吐、下之后诸证,若身痛,脉沉迟者,人参配桂枝、芍药、甘草;若恶寒脉微者,人参配附子、干姜、甘草;若发热、心烦、大渴而舌面干燥者,人参配石膏、知母、甘草。

加味方:通脉四逆汤、理中汤。

通脉四逆汤条下有“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脉不出,即脉微、脉沉之谓。

理中汤条下有“腹中痛者,加人参,足前成四两半”()。腹中痛而非腹中急痛,故此痛非芍药证,而是心下痞硬而痛的意思。

仲景方根

人参半夏:主治呕吐不止、心下痞硬。方如大半夏汤治胃反,旋覆代赭汤治“心下痞硬,噫气不除”()。

人参茯苓:主治惊悸虚烦。方如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烦惊”(69),茯苓四逆汤治“烦躁”(69)。

人参麦冬甘草:主治虚劳羸瘦少气,兼气逆呕吐、咽喉不利者。方如麦门冬汤治“大逆上气,咽喉不利”(七)。竹叶石膏汤治“虚羸少气,气逆欲吐”()。如见心动悸,脉结代,汗出而闷者,当加桂枝,重用甘草,方如炙甘草汤。如妇人月经不调、腹痛、崩漏者,当加阿胶、地黄、当归、芍药等,方如温经汤。

人参干姜甘草半夏:主治心下痞硬、呕吐、下利者。方如半夏泻心汤治心下“满而不痛者”(),生姜泻心汤治“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黄连汤治“腹中痛,欲呕吐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治“发汗后,腹胀满者”(66)。如心烦而心下痞满,加黄连黄芩;腹痛胸闷加黄连桂枝;腹满加厚朴。

人参干姜甘草白术:主治下利不止,心下痞硬喜唾。方如理中汤主治“大病差后喜唾”(),桂枝人参汤主治“利下不止,心下痞硬”()。

人参生姜甘草大枣:主治干呕、哕逆。方如生姜甘草汤治“干呕,哕,若手足厥者”(十七),橘皮竹茹汤治“哕逆者”(十七)。

人参附子干姜甘草:主治反复汗吐下以后,脉微细欲绝,四肢厥冷者。方如四逆加人参汤治“恶寒,脉微而复利”(),茯苓四逆汤治“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69),通脉四逆汤治“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而“利止脉不出者”()。

人参石膏知母甘草粳米:主治身热,大汗出,口大渴,舌面干燥者。方如白虎加人参汤。

人参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方如新加汤、柴胡桂枝汤。主治汗出以后短气,身体疼痛,脉沉迟者。

人参柴胡黄芩半夏甘草生姜大枣:主治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方如小柴胡汤。

经方中含人参的方剂见表36-1。

表36-1组成含人参的经方一览表药证发挥

药证发挥

人参主治气液不足。

张仲景多用于汗、吐、下之后出现以下四种情况者/p>

其一,心下痞硬、呕吐不止、不欲饮食者。心下痞硬,为上胸部扁平而按之硬,且无底力(按之有中空感)和弹性。呕吐不止者,指呕吐的程度比较严重,时间长,患者体液和体力的消耗都相当严重,尤其在无法补液的古代,反复的呕吐对机体造成的伤害是相当严重的。故患者必食欲不振,精神萎靡,消瘦明显。

其二,身体疼痛、脉沉迟者。在汗、吐、下以后体液不足的状态下,其疼痛多为全身的不适感,似痛非痛,烦躁不安。其脉多

沉迟而无力。

其三,烦渴、舌面干燥者。大汗出后其人必精神萎靡,头昏眼花,气短乏力,口干舌燥,烦躁不安,其舌质必嫩红而不坚老,舌色不绛。

其四,恶寒、脉微者。其人多有呕吐、食欲不振、下利不止等症。虽恶寒而身凉有汗,脉象微弱或沉伏,精神萎靡不振,反应迟钝。

根据古典应用人参的经验,使用人参的客观指征有以下三方面:第一是脉象,由大变小,由浮转沉,由弦滑洪大转为微弱;第二是体型,逐渐消瘦,古人所谓的虚贏,就是对身体极度消瘦的一种描述。消瘦之人,其上腹部才变得扁平而硬。所谓心下痞硬”。第三是舌面。舌面多干燥,患者有渴感。根据著者经验,其舌苔多见光剥,舌体多瘦小而红嫩。再就是面色,面色萎黄或苍白,并无光泽,即为枯瘦。

总的来看,人参多用于消瘦或枯瘦之人。瘦人腹肌本偏紧张,又兼心下部疼痛不适;瘦人本不干渴,而反见烦渴而舌面干燥;瘦人的脉搏本来应该浮大,而反沉伏微弱者,则应当考虑人参证。其人不仅肌肉萎缩,而且肤色干枯而缺乏弹性,没有健康人的红光。若是肥胖体型,舌体大而舌苔厚腻、面色红润或晦黯或腻滞者,虽有心下痞硬、口干渴脉沉迟者,亦非人参证。

人参的主产地,古代是山西上*,后来转至辽东。吉益东洞说“在古代,上*产之人参为上品,朝鲜产者次于上*”。古代上*地区除出产五加科人参外,尚出产桔梗科植物*参。*参在清代以后独立为一种新的药材品种,药肆常常用以代替人参。但是,两者的功效有较大的不同。按传统用药习惯,气液不足的重症大病,非人参不可,如仅仅口干食欲不佳,用*参亦可。

常用配方

(1)人参15g,干姜15g,白术15g,甘草15g(《伤寒论》理中汤)

应用:本方适用于消化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见反复腹泻、呕吐者,其证为面色黄黯,舌苔厚白,食欲不振,呕吐物、排泄物均呈水样者。如口渴、小便不利者,加茯苓;如舌尖红、心下痞、烦热者,加黄连;如脉沉微、四肢冷者,加附子。

(2)人参15g,桂枝15g,芍药20g,甘草10g,生姜20g,大枣12枚(《伤寒论》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应用:适用于大汗出后,形瘦弱干枯而身疼痛,脉沉迟者。消化道疾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神经衰弱、肿瘤放化疗期间、大手术、创伤等均有使用本方的机会。

(3)人参10g,附子10~20g,干姜10g,甘草10g(《伤寒论》四逆加人参汤)

应用:适用于腹泻而恶寒、脉沉微者。消化道疾病见反复腹泻精神萎靡者,心血管疾病见面色晦黯、四肢厥冷者,休克患者见血压不稳、冷汗、脉微欲绝者。

(4)人参15g,石膏80g,知母30g,甘草10g,粳米30g(《伤寒论》白虎加人参汤)

应用:适用于烦渴、恶热而舌面干燥者。现代临床多用于甲亢、糖尿病、脑炎的治疗。

(5)人参10g,麦冬15g,五味子10g(《内外伤辨惑论》)生脉散)

应用:本方虽非仲景方,但其组方原则与经方一致,且流传千年,其疗效可靠。本方主治汗出而短气、头昏眼花、心悸、口干、食欲不振。心下痞硬,足膝无力而赢瘦、脉虚弱者。感染性休克、心源性休克、心血管疾病、肺气肿肺心病、神经衰弱、日射病、高原病等,常用本方。

文献摘录

《本经疏证》:“茯苓四逆汤、吴茱萸汤、附子汤、乌梅丸之主肠胃中冷也;黄连汤、大建中汤、柴胡桂枝汤、九痛丸之主心腹鼓痛也;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人参汤之主胸胁逆满也;四逆加人参汤、理中丸之主霍乱也;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竹叶石膏汤、大半夏汤、橘皮竹茹汤、麦门冬汤、干姜半夏人参丸、竹叶汤之主吐逆也;半夏生姜二泻心汤、薯蓣丸之主调中也;白虎加人参汤、小柴胡加人参汤之主消渴也;炙甘草汤、通脉四逆汤、温经汤之主通血脉也;旋覆花代赭石汤、鳖甲煎丸之主破坚积也。似尽之矣,而未也,如桂枝新加汤、小柴胡汤、小柴胡诸加减汤、侯氏黑散、泽漆汤,终不可不谓之除邪气耳。然有邪气而用人参者,其旨甚微,故小柴胡汤证,若外有微热,则去人参,又桂枝汤加人参生姜,不曰桂枝汤加人参,而曰新加,则其故有在矣。”

《药征》:“人参主治心下痞坚、痞硬、支结也。旁治不食呕吐、

喜唾、心痛、腹痛、烦悸。”

|文章摘自《张仲景50味药证》第4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有转载不当,随时联系删除

我知道你在看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