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季瓷编辑
张真真乡村有没有未来?
“中国有六亿中低收入及以下人群,他们平均每个月的收入也就元左右”,年,总理的一句话让不少城市居民感到异常惊讶。
山西平顺县曾经就是其中之一,这是一个位于太行山南段山中的小县城,交通不便,经济发展天然受制,农作物难有销量;深加工产业不发达;虽风光旖旎,但配套的旅游业设施又还处于建设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都未曾发展起来。
好山好水好穷。这里曾是国家级贫困县,百姓以种植农作物为生,收入非常低,平均年收入,不过2万多元。
到年,平顺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过去找不到工作的女性,如今独立支撑起直播、当地农产品的售卖和数据标注产业,甚至创建了自己的电商品牌。
一个曾经的贫困县,如今正迎来了它的逆袭。
01
小县城的“小布尔乔亚”生活
“回来只能做饭店、超市的临时工,所以就不回来了”
每天早上八点二十,平顺姑娘桑淑青会在家门口准时等车。半小时的车程把她带往前往平顺县城西面十公里处、位于中五井乡电商小镇的办公地点。
那是附近少有的盘落在道路旁边、地势平整的一个村庄,下了车就能到。其余村庄的房屋则大多建在半山腰上,下了公交还要走20、30分钟的小路,才能到达。如平顺有一个穽底村,因被群山环绕、如在井底而得名,在当地村民没有耗费十五年修路之前,村民到平顺县,单程需要走过几乎垂直的多个台阶的楼梯。
穽底村民原来要攀爬的山路
太行山南麓、群山绵延,平顺县因地势阻碍,和外界有着较强的隔绝,这里的大部分人都还保持着传统农业社会的生活节奏,以耕种为生。
这样的环境里,桑淑青的工作显得和大部分村民迥异。现在她是当地一名“数据标注师”,通过标注电商图片所涉及的信息,为人工智能提供数据支持。
每天,她需要标注张图片,下午4点左右能完成当天的大半工作量,然后她会和同事们一起吃下午茶、打羽毛球,再在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后,6点钟坐班车回家。
有班车、有下午茶、基于网络而工作,这样一个都市白领的数字生活图景,在任何一个一线、新一线城市都不足为奇,但它却出现在平顺——这个半年多以前,还没有机房设备、工作环境尚未网络全覆盖的地方。
正在工作的标注员们(绿衣为桑淑青)
短短几年,平顺悄然改变,而生于兹、长于兹的桑淑青,对平顺早先的记忆是灰色的。
桑淑青儿时,平顺县城只有2条主要的街道,走上十分钟就能把县城逛完。周围村庄的居民,都要翻山越岭,才能到县城里来。广阔连绵的太行山脉阻挡了平顺内部乡与乡、乡与县之间的互通,同样也阻挡了平顺和外界的沟通。
山西平顺县城
道路不畅,阻挡了这里和外界的交流,当地以种植农作物、中药材为生,但这些土特产出不去;进入不便,外面先进的技术、经验、企业进不来,深加工不发达,进而使得这里没有工厂,第二产业缺失。
产业不发达,导致这里的年轻人很难在当地找到理想工作。桑淑青说,这里的工作机会仅有饭店、超市招聘打杂或销售,没有五险一金,没有标准的劳动合同,一旦饭店、超市的行情不好,就马上会被裁掉。这种情况下,谈职业发展简直像一种奢望。
大多数留在平顺的人,都是妇孺。她们家大多先生出去打工,她们为了照顾孩子留在平顺。为了让孩子生活得更好,她们会去饭店、超市做帮工。
除此之外,更多的年轻人会流向长治市、太原市,或更为发达的城市。
人才的流失,使得平顺即使想要发展也缺乏后劲。
那些离家的人不是没想过回来,桑淑青在太原做幼教老师,也一直想着回家,她思念家人、喜欢故乡,而在大城市,她感到自己如浮萍、没有根。
“但家乡,哪儿有机会呢?”
如今,在国家大力帮扶下,平顺的交通已经得到改善,长治高东站距离平顺县域只有30分钟的车程,长治机场距离平顺县城也就40分钟的车程。同时拉近的,还有平顺和外界的联系。
02桑的转机:村里来了一位“下乡女青年”
“盘活乡村的第一步:人才”
桑淑青的人生转折出现在年。这年7月,偶然一个渠道,她打听到县里团委正在宣传阿里巴巴要在平顺落地数字基地,并要招聘相关人员。当她对数据标注师的工作有了初步了解后,她马上决定:我要去!
“那是我回来的机会!”
高于当地的平均薪酬,缴纳五险一金,并且有职业发展的通道。这对想要留在平顺的桑淑青而言,实在是个再好不过的工作了。
同时,对不少像桑淑青一样的当地年轻人,薪资不是他们唯一考量的因素。
回到平顺之前,她记得有一年奶奶生日,家人都在庆祝,她却在上班,当她偷偷到卫生间给奶奶视频时见到奶奶面孔,想到却不能回去为奶奶庆生时,她忍不住哽咽。
很快,她和剩下39名通过面试的数据标注师一起,成为第一批进入平顺阿里数字中心的员工。
数据标注师穆文慧员工日带孩子体验工作
“这40名小伙伴,就是我们最初的火种。”前来帮助平顺发展的林冬虹这样说。
林冬虹是阿里巴巴乡村特派员,年初阿里内部招聘乡村振兴特派员时,她马上就报了名。和另外20多名特派员一起,被分别派往不同的欠发达县域。林冬虹的目的地就是平顺。
作为一个常年在珠三角、长三角工作的人,平顺的地理环境和她以前所见的城市大不相同。林冬虹对平顺的第一印象,是:嚯,名字误我!这里既不平、也不顺啊!
“这是一座在群山中的山城。”平顺县城处于两山夹一沟的低坳平坦处,去平顺下辖的村落,往往需要上山或下山,完全不像林冬虹从「平顺」之名里感受到的平原地形。
同时,这里非常干旱,平均年降水量仅25毫米左右,这使得这里的山多为石灰岩质地,且海拔落差大,高处在米以上,低处仅多米,整体面貌沟壑林立。
而受这一环境影响,尽管平顺当地适宜种植某些农作物和中药材,但整体的耕地面积很小,且被分割成了细细的一条,宽度只有一个脚印大小,俗称“海带种植”。
这样的自然环境,很多农民,忙活上一整年,只能挣到几千块。
中药材种植乡镇东寺头的农户家门口就可以找到中药材
在平顺已有产业里,农业无疑是最主要的收入来源,而农业非常适宜和电商连接起来,帮助这里的农民售出商品,发家致富。阿里巴巴派驻平顺的第一任特派员聂星华年来到平顺时发现,当时全县电商商家也就20来家。在他的不断努力下,当他离开时,平顺已经成为山西省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第一名。
虽然电商有了一定的起色,但平顺缺少适合年青的产业,年轻劳动力外流严重,全县11万多常住人口中,有4万多劳动力不得不背井离乡打工。
林冬虹找到了第一个切入点——人才。平顺要发展,人才基底一定要打好,但当地因为缺乏就业机会而导致大量人才外流,人才外流使得平顺难以出现新的发展机会,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如何打破这个恶性循环呢?
林冬虹发现:当地人口外流的很大一部分人员是大专或普通高校毕业生,而这部分人员完全可以匹配数字产业的配套工作。因此,林冬虹开始推动阿里巴巴的数据标注业务走出杭州,来到平顺,为当地年轻人创造就业机会。
想法很美好,但落地时却遇到了困难。
数据标注需要高安全、高保密的软硬件设置,而平顺此前从未有过一个依托网络生存的公司存在,这使得所有的设备、办公安全网络环境都需要在平顺从头做起。
林冬虹联系网络服务商搭建网线一步步地确认,但因为运营商之间的沟通不到位,网线被剪断了两次。她只能不停地和运营商沟通,让他们知道:原来这里是有公司要依靠网络来生存的。
她和当地团委合作,向年轻人宣传,招到了包括桑淑青在内的40名员工。
同时,在前任特派员打造的电商氛围基础上,林冬虹开始做电商的1-成长计划,她要做的第一件事,还是人才的培训,从她到任多天时间里,她就组织了人的线上+线下的电商运营+电商直播课程。她要让手机成为新农具,直播成为新农活,盘活一批在县城的富余劳动力。
平顺的电商直播练习课堂
渐渐地,当地农民开始尝试自己直播、卖农产品、中药材;他们逐渐认知到一线的用户需要什么,也开始懂得了如何进行标准化的包装。
当地有一位年轻姑娘王亚妮,在了解到城市消费群体的需求后,通过合作社的方式和当地农户实现黑小米的种植,原来农户们种一亩玉米一年只有来块,现在改种黑小米后,一年收成能翻好几倍。这样的收入改变,对当地的农户而言,足以称为“天翻地覆”。
王亚妮在直播
终于,林冬虹的努力见到了成果。
年,平顺孵化了三个百万农特产品;有一个农村合作社,去年光潞党参就卖出了万元;当地从事和电商有关的人员达到5.1万人;当地政府看到了电商对当地经济、居民生活的改善,决定打造太行电商小镇。
今年,响应国家部委新春开门红之助农活动中,平顺的黑小米锅巴、琥珀核桃仁、香畴黄小米又一次在淘宝直播间再创新高。
这个县城,正在慢慢好转起来。
03贫穷与太行山巅娜拉的“双重生”
“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工程,而激发女性的力量,能让它事半功倍。”
落后地区要如何逆袭?
桑淑青和林冬虹的双曲线故事,带来了一条探索数字化帮助当地村民致富的路径,这条路径基于平顺当地现有的情况、因地制宜地帮助当地农户把从前运不出去、卖不出去的土特产通过互联网销往各地,有些甚至销往全球,开始建立品牌。同时,数字化还带来了新的工作机会,比如数据标注师、电商主播。
但这些并不是全部。
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工程,产业是促进当地发展的强效剂,但仅有产业,还不足以使一个地方持续地产生动力,形成“致富”的自循环。
“阿里公益针对巩固脱贫、衔接乡村振兴有一套策略,人才是核心,产业是支柱,科技强助力,我们是围绕这三个方面进行多维度的尝试。”
当平顺有了更多发展的机会,每个人都感觉看到了希望,整个县城从一种“随波逐流”的状态,变得欣欣向荣。
随着当地村民对农村数字化的接受,如今阿里数字中心已有了位员工。这位员工在大城市看来不算什么,但在一个常住人口只有11万,其中大半又外出工作的村庄来说,这名员工,就是村庄里的精英青年劳动力了。
在山西大同电影周期间利直播间进行的义卖(左为林冬虹)
这个过程中,女性的力量也被激发出来。
过去的乡村,以农业为主,女性在农耕上并不具备优势,尤其是平顺“海带种植”的耕作环境,限制了机械化的使用,只能依靠人力。而其它的工作,如超市收银员、销售、饭店打杂等,又不稳定,使得很多女性都没有自己的事业。
但同时,当地留下来的人口,又大多是妇孺。
当地有句俗语,“婆娘不出门,好男人走到县。”意思是对男性来说,从三大沟深的山里走到县城,这位男性就相当不错了,而女性则最好不好出门,在家照顾老人孩子。这里的普遍文化依然是传统的,女性留守家乡,但家乡没有合适的机会,其实相当于大量女性的劳动力并没有被真正开发出来。
而电商对体力要求不高、入门门槛低,无形中给当地的女性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
当地农户魏美玲是另一个版本的桑淑青。她原本是一名北漂,因挂念亲人而选择回到平顺。在当地兴起的电商氛围下开始做生态农业,她创办合作社种植黄小米,从无到有逐渐壮大,几年时间种植面积已超过0亩,带动平顺县、黎城县多户村民就业创收,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谷子大王”。
在淘宝直播间,她的黄小米也一炮打响,甚至开始思考创建自己的品牌。
魏美玲在农田
山西太行山巔,这些曾经在当地难以找到工作的女性们,如今都迎向了一个崭新的未来。
04真实有力量的乡村梦
乡村成了近几年的热门题材。李子柒镜头下的乡村仙气逼人,静谧美好如同世外桃源,张同学镜头里的乡村土里土气,却充斥着动作片的动效快感。
人们总叨叨着说想看真实的乡村,原汁原味的生活。但真实的生活就是琐碎、机械、困难重重甚至很难出现戏剧波澜。网上的生活是一种被塑造出来的概念,每一种都带着主观表达。从这个意义上,真实的乡村很难被看见。它需要躬身去参与、去体会、去理解甚至去改变,这其中,是漫长的人力、物力和心力的付出。
我们习惯于观赏滤镜作品,但也可以给这些真真切切发生在大山之巅、深山沟里的故事一丝丝注意力。
因为他们更加真实、更加有力量。
与此同时,年轻人和农村女性都可以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平顺其实就是这样一个样本。
我们周边如平顺这样的县城还有很多,它们的潜力还没有进一步激发出来。我们需要看见平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