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威宁海拉镇万亩党参种出致富路天眼新闻 [复制链接]

1#

4月中旬,走进海拉镇,一场春雨过后,天气放晴,正是党参种植的大好时节。

走进该镇海昌社区,红土地上全是群众忙着种党参的身影。“老吴,今年种几亩?”“今年才种3亩多点,轮着种点其它的,年年重茬,党参长得不好。”在党参基地,社区主任邹元六和村民吴红玉聊开了。

据介绍,从上世纪70年代起,海昌社区部分村民就以种植党参谋生。年以来,随着当地中药材市场逐渐走俏,传统农作物价格走低,社区开始大面积种植党参。

吴红玉每年都要种5至10亩党参,因为年年连种,党参的品相有所下降,为了提高党参质量,老吴今年决定种植其它作物,改良一下土壤质量,明年再继续种党参。虽然种植面积减少了,但和传统的种植比起来,老吴还是觉得种党参划算。

“1亩玉米卖得1千块钱左右,种党参要翻一两倍,比种洋芋玉米划算。今年我才种3亩,差不多有4万左右收入,明年最少要种5亩左右。”吴红玉乐呵呵地说。

气候、光照、土质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孕育了被誉为“高原党参之王”的威宁黄党参。海昌社区户人,都以党参为主,年共种植党参亩,年种植亩,今年计划种植亩。

邹元六作为社区主任,既是社区发展的带头人,也是社区党参种植能手,早上刚忙好社区工作的邹元六,又急忙赶来地里帮老伴种党参。这几天,大家都在忙着种,请不到人帮忙,所以种植党参的活计都落在老伴身上,老邹只是偶尔搭把手。

“我家近几年都是种了五六亩党参,1亩平均产斤至斤,价值在一万元左右。”邹元六说。

产业要发展,抱团发展是关键。年,海昌社区党支部引领成立威宁县海拉镇参态园利民种养殖专业合作社,采用“合作社+农户”的运行模式,不仅解决了农户销售问题,还帮助部分劳动力解决就业问题。

“群众卖到合作社的党参,合作社在市场价的基础上每斤提高2元向群众收购,确保群众得益。”合作社负责人陈玄荣说。

合作社成立之初,主要是中转,即合作社向农户收购党参然后再转给销售商,从中赚一点辛苦费。为了提高党参产值,去年合作社建了自己的加工厂,提升了党参附加值的同时,也帮助更多的农户增收,现在合作社已吸纳户人参与进来,参与农户或在合作社务工,或把土地流转给合作社,或以土地资金入股,合作社向种植户提供技术咨询和指导。

陈玄荣说:“我们以前搞中转,每年销售也就在万左右。建了这个加工厂,在搞中转的基础上价值能提升一半左右,达到万元左右。”

据了解,海拉镇紧紧把握资源优势,把发展党参种植业作为引导群众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内扩基地外拓市场。年开始,随着通组公路、环山公路等“毛细血管”的打通,海拉党参产业迎来发展高峰。每到收获季节,云南、四川、甘肃、广州等地的客商纷纷涌入海拉收购党参。

“我们将进一步把海拉的党参种植好,抓好‘一镇一品’。”海拉镇副镇长孔德亚介绍,年海拉种植的党参在2万亩左右,帮助种植户户均增收元以上;年将在年的基础上实现党参种植倍增,进一步扩大到各个村(社区),种植面积争取扩大到3万亩左右。

李继航丁树银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周阳

编辑顾野灵

编审李凯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